什么是官僚?什么是公仆?

在城市的政务大厅里,常常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身影:一种人坐在窗明几净的柜台后,面对办事群众的疑问,要么头也不抬地翻着文件,要么用一句 “这事不归我管” 把人打发走,桌上的 “为人民服务” 标牌蒙着薄薄一层灰;另一种人会主动接过老人手里的材料,耐心解释表格该怎么填,甚至帮行动不便的群众跑前跑后,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总笑着说 “您别急,这事我帮您办妥当”。

这两种身影,恰恰对应着我们要辨明的两个概念 —— 官僚与公仆。

到底什么是官僚?

绝不是 “坐在办公室里的人” 那么简单。

官僚是把 “官位” 当成了特权的通行证,把 “权力” 当成了私人的工具箱。他们习惯了用 “开会研究” 代替实地调研,用 “文件转发” 代替具体落实;群众急着解决的上学、看病、就业难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报表上的数字、会议上的套话。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村民为了修村口的小桥,跑了五六趟镇政府,每次都被不同的科室 “踢皮球”—— 民政说归交通管,交通说归农业管,最后找到分管领导,得到的答复竟是 “等明年再说,今年指标满了”。可那座小桥,每到雨季就被洪水冲得摇摇欲坠,孩子们上学要绕两公里的远路。

这就是官僚主义最可气的地方:他们把 “为民办事” 的初心,变成了 “按流程办事” 的敷衍;把 “权力为民所用” 的使命,变成了 “权力为己所用” 的傲慢。

什么是官僚?什么是公仆?

而公仆,从来都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踩在泥土里的脚印。

人民公仆,是心里装着群众,眼里能看见困难的人;是把 “群众的事” 当成 “自己的事”,把 “群众的急” 当成 “自己的急” 的人。

想起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当驻村第一书记。她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山路,摸清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帮低保户修缮漏雨的房子,带村民种砂糖橘找销路,甚至在暴雨夜冒着危险赶回村里查看灾情,最终把生命永远留在了扶贫路上。

还有社区里的老书记,每天清晨都在小区里转一圈,看看哪家的垃圾没及时清,哪家的老人需要帮忙买菜;疫情期间,他带着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登记信息,给隔离居民送物资,累得嗓子沙哑,却总说 “只要大家平安,我这点累不算啥”。这些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件又一件 “小事”,诠释着 “人民公仆” 的真谛 —— 公仆不是 “官”,而是群众的 “服务员”;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同行人。

官僚与公仆的区别,说到底是 “心” 的区别:官僚把心放在了 “官位” 上,公仆把心放在了 “群众” 上。

官僚主义的习气,就像蔓延的藤蔓,会缠绕住为民服务的手脚 —— 它让本该高效的办事流程变得拖沓,让本该温暖的干群关系变得冷漠,让本该解决的问题变成 “历史遗留”。就像有些地方的政务 APP,界面复杂得让老人摸不着头脑,注册要填十几项信息,办一件小事要跳转五六个页面,看似 “数字化办公”,实则成了 “数字化官僚”,把群众挡在了便捷服务的门外。而公仆精神,是照亮社会的光,它能让困难群众看到希望,让普通百姓感受到温暖,让整个社会充满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就像那些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他们脱下西装、穿上布鞋,坐在老乡的炕头上听心里话,挽起裤腿、走进田里帮着干农活,用 “接地气” 的行动,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让 “为人民服务”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其实,辨别官僚与公仆,从来都不需要复杂的标准,只需要看一个细节:面对群众的需求,是 “推” 还是 “接”?是 “等” 还是 “办”?官僚总在 “推”—— 推责任、推困难、推时间;公仆总在 “接”—— 接需求、接难题、接民心。官僚习惯 “等”—— 等指示、等文件、等别人来办;公仆总在 “办”—— 马上办、尽力办、办到底。

就像冬天里的供暖问题,官僚会说 “按照规定,11 月 15 日才供暖,早了不行”;而公仆会提前去小区检查管道,了解老人家里的温度,若遇到寒潮,会主动协调提前供暖,说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群众的冷暖不能等”。

我们为什么要抨击官僚主义?因为它背离了党的初心,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我们为什么要歌颂人民公仆?因为他们守住了为民的本分,温暖了百姓的心窝。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需要只会 “开会念稿” 的官僚,需要的是能 “撸起袖子加油干” 的公仆;不需要只会 “摆官架子” 的干部,需要的是能 “俯下身子听民意” 的带头人。每一个手握权力的人都该明白:官位是人民给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把自己当成 “公仆”,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若把自己当成 “官僚”,最终只会被群众抛弃。

愿我们身边的官僚少一些,公仆多一些;愿 “为人民服务” 的思想,能刻在每一个干部的心里,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上;愿我们的社会,不再有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的无奈,只有 “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 的温暖 —— 这,才是人民群众真正期待的未来,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来源:海阔天空

特别提示:知音难觅,文字结缘。若有所获,恳请多多分享转发,助力本站发展。感谢阁下雅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