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著名的一条预言
繁体1867年7月21日(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晚七点之后,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来到谋士赵烈文的住所聊天。
时年35岁的赵烈文在谈话中准确预言了未来清亡的时间、方式以及将要出现的局势。两人这段对话被认为是晚清七十年间最著名的预言。
开始,曾国藩忧虑地讲述了一个刚听到的消息:“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祼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闻言,蹙额良久,说:“然则当南迁乎?”(有没有可能南渡?)
赵烈文回答:“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清廷的最终宿命,恐怕是彻底灭亡,难以效仿晋、 宋南渡建立偏安政权。)
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答:“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您说本朝君德正,但国家鼎盛时期所享受的福报已经足够丰厚了。本朝开国创业太容易,杀戮又太惨重,得到天下也显得太取巧。天道虽难预料,但善恶报应不会因此抵消。后代君主所积累的德行和恩泽,是不足以依靠来维持国运的。”)
曾国藩未再反驳,显然是默认了赵烈文的看法,于是只说了一句:“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
赵烈文安慰他说:“如师身份,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然死生命定,不可冀求,乐死之于幸生,相去无几。且师当为遗民计,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日,所关甫大而能忍恝然乎?”(“以曾老师您的身份,虽然您平时擅长开玩笑,但肯定不会拿这事开玩笑。然而,死生是命中注定的,不可强求,乐于赴死与侥幸求生相差无几。况且,老师您应当为老百姓考虑,有老师在一天,他们就能苟且延缓一天的灾祸。这事关系重大,您能无动于衷吗?”)
赵烈文认为,不会超过五十年,清廷就会“根本颠仆”。清亡的方式只能是它自己先“抽心一烂”,然后才能“土崩瓦解”。
赵烈文记录这段话时,正值所谓“同光中兴”之际,如此大不敬的言论迹近谋反,因此他只能写在日记中秘不示人。在这次对话的五年之后,曾国藩因病去世,没有看到他恐惧的“宗祏之陨”。又过了二十六年即1893年,赵烈文去世。一年以后即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曾、赵密话的四十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一个月内十余省市革命光复,清帝宣布逊位。接下来,又是长达十六年的“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军阀混战。
来源:文史新探
特别提示:如阁下阅有所得,亦是缘分。若您不吝分享转发,便是为正能量添薪续火,既助力本站发展壮大,照亮他人路途,亦点亮自身福田,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感谢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