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想袁崇焕的结局,或许洪承畴被俘之后的投降也就情有可原了。如果想想朱元璋,那么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做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崇祯皇帝并非庸君。然而,在面对祖宗家业的大厦将倾之时,在面对内忧外患敌友难辨之时,他既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没有信任能人的勇气。而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祖宗传下来的驭人之术:宁可错杀一百形成威慑,也不能放过一个构成威胁。
只是他既定的思维模式,早已经被皇太极看透。一招声东击西的反间计,就借他的手清除了清军入关前最大的障碍。
然而,凡事皆有因果。倘若追根溯源,朱明王朝的结局,早在朱元璋选择用屠刀来清除影响稳定的潜在威胁之时,就已经注定。
想要追求形式上的稳定反而会失去实质上的稳定,这或许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不可谓不聪明。从佃农到乞丐,从僧人到起义军头领,再到一统江山称帝。他的起点比汉高祖刘邦还低。
朱元璋可谓天赋异禀,从大字不识的半文盲佃农到能够与大臣讲经论史,舞文弄墨。从军事指挥官到制定国家体制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一方面是在竭尽所能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他也在为其子孙后代构建一个永世安享,一劳永逸的王朝。
过去我会觉得这是一出阶层跨越,草根逆袭的爽剧。然而,当我走进历史的细节之中,当我借张宏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朱元璋时,我发现朱元璋的阴暗面与局限亦如他的成绩与闪光点一样明显。
在此我只说两点:
第一点是“屠杀”
为了巩固权利,清理功臣,铲除异己,这或许是开国皇帝的必选题。然而,相比过往朝代,朱元璋的猜忌、怀疑和杀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杀的人,从开国元勋到列侯大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到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以至亲侄儿、亲外甥,无人不杀,无人不可杀,一个个地杀,一家家地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大戮官民,不分臧否’。”
刚开始杀人时,朱元璋还需要编造像样的罪名,之后因为需要杀的人太多,也就懒得遍了。一律用“串通”“谋反”代替。
他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因为他要消除一切反对他的声音。同时,他也相信没有人敢来揭穿他。
经过这样的屠杀与洗礼,整个社会呈现出死水一样的“平静”。
张宏杰在《为朱元璋画象》一文中写到,“面对朱元璋荒诞无稽不堪一击的指控,面对一桩桩一件件赤裸裸的冤假错案,被屠杀者们保持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沉默。”
“这些沉默或者善意并不表明中国人麻木怯弱。相反,它恰恰说明了经历了数千年沉重历史的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人们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举起屠刀。他们明白,抗议逃避或者哀求都不会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费精力而已,而且很可能还会因此激起他更大的屠杀欲。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心里也完全认同朱元璋的逻辑,如果是他们处于朱元璋的地位,也很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从这一点而言,朱元璋的屠杀,反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潜藏在集体潜意识里的人性之恶。只是这人性之恶,是借朱元璋之手变成了现实。
第二点是“酷刑”
这些酷刑包括,杀人剥皮、有墨面文身、挑筋、挑膝盖、剁指、断手、刖足、刷洗、称竿、抽肠、阉割、凌迟等许多非刑。
酷刑原本的作用是威慑,但到了朱元璋手里,酷刑却成了他发泄内心仇怨,释放本能恶意,自我满足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使用一项手段是为了达到目的。如果手段达不成目的,就得分析原因,调整手段。然而,朱元璋在使用酷刑反腐这件事儿上,却是越反越腐,前仆后继。“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也就是说,“为官者看到无论如何没有好下场,不如变本加厉地虐民为害,也不枉为官一场。”
或许朱元璋反腐的初心是好的,但他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因为他无法换位思考。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朱元璋从小到大受尽了土豪地主的压榨剥削,受够了贪官污吏的欺凌。因此,一旦掌握实权,他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些“敌人”,以此来抚平过往的创伤。同时,他也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对这些官员进行规范和要求。
然而,朱元璋不知道的是土豪地主与贪官污吏的产生,不是简单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综合问题的必然产物。
因此,若不从治理结构与社会体制上全面进行改革,那么无论是怎么样的酷刑,都无法消除这些“隐患”。甚至在矫枉过正之后,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噬,从而影响到老朱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换句话说,只是追求表面上的和谐稳定,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华美的大厦在遭遇强烈的外力冲击之时,轰然坍塌。
然而,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改革,既需要领导人有较高的认知,格局和境界,也需要众多能人志士的参与。而这两点条件,由于历史的局限,朱元璋都不具备。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在内心深处的怀疑与恐惧。这是朱元璋无法消除的人格底色,也是他留给后代的无法磨灭的文化基因。
原来发生在明朝的故事,在朱元璋打下天下之时,早已经注定。而在此之后不过是按照剧本上演罢了。
来源:秦声何来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张啸林(中)与杜月笙1940年8月14日,上海三大亨之一的张啸林,在自己的公馆被杀,一时间成了上海滩的头条新闻,张啸林,一个上海滩的青帮老大、头面人物,人际关系复杂,恩...
- 上关于林彪事件的学术史研究,学界同仁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海内外专题性的综述文章已有多篇[1],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资料不全,有的识力短绌,有的观点偏狭,较为全...
-
揭开百年前“戊戌六君子”角色真相,被某些人包装成为其“沽名钓誉”的垫脚石
“戊戌六君子”,是指在1898年9月28日(戊戌年农历八月十三),因为“变法”失败,未经审判而被杀害六人。当日,朝廷下达杀害“六君子”之上谕,称:“康广仁、杨深秀、杨锐、... - 封面图 |《向东是大海》剧照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非常传奇的华人家族——黄仲涵家族。它的兴衰之谜,长时间里,被许多历史...
-
“谁向巡视组乱告状便收拾谁”,高校校长受贿1500余万,细节披露
12月1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披露了广西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思敏的案情细节。2022年2月15日晚饭后,在被纪委工作人员带走时,广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广西科大)原... -
据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美国曼哈顿法院于1月3日解封已故富商爱泼斯坦性侵案的法律文件,大批与案情相关人员的姓名将随之曝光,涉及多位西方著名人物,比如克林顿、特朗普以...
-
(上篇)晚年的李鸿章过的很不舒坦,甲午海战失败后被推到日本谈赔偿问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甲午赔款让中国人付出了多大代价。战争赔款2.315亿两(2亿赔款,3000万赎辽费,日...
-
在北宋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菜”这一题材一直受到别样的重视,尤其是元代以来,画菜成为文人画中主流的形式。北宋苏东坡是少有的一位“知...
-
2007年11月,《青年时报》刊登过一篇采访,图中这位老人名叫俞金生,痴迷于搜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所有资料。据该报称,其中就有一张记录130多年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现场的...
-
今天我们通过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回到当年镇反(镇压反革命)的现场,看看历史的坎坷、唏嘘与沧桑。注:本篇图文只为满足历史爱好者猎奇的需求,不蕴含任何政治意义。倒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