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社交要降低表达欲
繁体很多人的问题,恰恰出在“太想表达”了。
很多人以为,“向上社交”就是要拼命展示自己,像孔雀开屏一样把最好的一面急吼吼地摊给别人看。
生怕说少了一句,就少了一个被贵人赏识的机会。
这其实,是一种学生思维的后遗症。
就像小时候课堂上,总觉得多举一次手,就能多被老师注意一次。
但成年人的世界,尤其是高价值的社交场合,逻辑根本不是这样的。
真正有效的向上社交,第一步反而是:闭嘴。
闭嘴不是叫你装深沉,更不是怯场,而是要把你那种“急着要证明自己”的欲望,先按下去。
为什么?
我举个例子。
曾国藩早年刚进翰林院的时候,年轻气盛,特别喜欢发表意见,动不动就引经据典,与人辩论,“言多尖刻,遂相争胜”。
结果呢?处处碰壁,同僚反感,上司也觉得他浮躁。
后来他回家丁忧,静下心来反思,才在日记里写下:“多言为凶德,尤悔之萌。”
他真正的人生转折,正是从“戒多言”开始的。
再次出山后,他变得沉默寡言,每遇大事,先听各方意见,自己则迟迟不发一言,反而最终能整合局面,成为中兴名臣。
你仔细想想,那些位阶比你高、认知比你深的人,他们时间稀缺,注意力更稀缺。
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一个半生不熟的后辈,在自己面前喋喋不休地表演。
你那点精心准备的“见解”,在对方看来,很可能只是重复的噪音。
那他们想看到什么?
他们想看到的是你的倾听能力,是你的理解力,是你能否精准地抓住重点,并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毛选》里开篇就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同样,没有倾听和观察,就没有表达的资格。
为什么?
你连对方关心什么、正在为什么事困扰、他的思维框架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一股脑地输出自己想说的,这不是社交,这是单向的噪音污染。
真正的向上社交,本质上是一次非对称作战。
你资源少、认知浅,想要从高价值节点那里获取信任和资源,硬冲是没用的。你得用策略。
什么策略?
《毛选》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有个非常精彩的变形应用:
把你有限的认知和精力,从“泛泛地表达”收回来,集中投入到“深度倾听和精准提问”这一个点上。
形成你在局部上的相对优势。
具体怎么做?三步足矣。
第一,事前做足功课,带着框架去听。
去见一个人之前,最少花半小时,研究一下他的公开言论、最近做的事、所在行业的动态。
你不是要去背资料,而是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问题框架”:
他过去做了什么?现在可能面临什么挑战?未来可能往哪个方向走?
有了这个框架,你听他说话,就能听出弦外之音,能抓住关键。
第二,用80%的时间倾听和追问。
见面时,克制住“我有个类似经历”“我有个观点”的冲动。
引导对方多说,当他谈到一个关键点时,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往下追问:
“您刚才提到的XX点,很有意思,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或者“这个问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这表明你在真正跟着他的思路走,这种专注的尊重,比一万句恭维都管用。
第三,只在最关键的时刻,输出一点“增量信息”。
如果你通过倾听,确实发现了一个点,是对方没有提到,而你又恰好有独到见解的(确保这个见解是经过验证的,不是夸夸其谈),可以用最谦卑的方式提出来:
“您刚才讲的XX,我深受启发。我之前在做XX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我们用了一个XX方法,效果还不错。”
这叫做提供增量价值。
你的价值,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于你是否能在那张巨大的认知拼图上,帮他补上微小但关键的一块。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在践行《毛选》里另一个核心思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你先沉浸到对方的语境里(从群众中来),理解他的需求,最后再贡献你的价值(到群众中去),而不是相反。
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向上社交,不是你去“攀附”谁,而是通过一种真诚且专业的方式,让对方清晰地看到与你交换价值的可能性。
当你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急于求售的产品,而是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时,你就不再是“向上社交”,而是在平等地构建一段有效的人际关系。
这背后的心法,还是孔老夫子那句话: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来源:周亦见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