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情绪价值高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养生
繁体古训有言:“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
人生海海,遇人无数。
有人靠近便觉压抑窒息,有人相处即感如沐春风。
行至中年,愈发明白:
人这一生,和谁在一起,真的大不一样。
与情绪价值高的人同行,不仅滋养身心,更能润泽生命。
01
与情绪平和的人说话,养心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言语是情绪的载体,直接影响人的心境。
情绪平和的人,语调舒缓,表达清晰。
即使意见相左,他们也能保持理性,不贬低不攻击。
倾听他们的话语,内心的焦躁会被缓解,紧绷的状态得以放松。
这样的交流不是负担,反而使心灵恢复清明与安宁。
滋养内心,从选择恰当的交流对象开始。
清代笔记中记载过一个故事。
某地有位乡绅,性情宽厚,言语温和,邻里间有纠纷常请他调解。
一次,两户农家因田界争执不休,几乎大打出手。
这位乡绅被请去评理。
他没有急于判定谁对谁错,也没有高声呵斥任何一方。
他先是请双方坐下,安静地听他们各自诉说委屈和理由。
待双方情绪稍缓,他才缓缓开口,依据田契和情理,条分缕析,指出问题所在。
他语气始终平和,既肯定了双方维护自家利益的正当性,又指出了互不相让的危害。
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双方思考如何化解矛盾,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折中办法。
最终,在他的耐心劝导下,两家农户都消了气焰,接受了调停方案,重归于好。
乡绅并未用什么惊人之语,只是那份贯穿始终的平和与理性,让当事双方的心绪从愤怒转向了平静。
心绪的安宁,是健康的根本。
内心平静,精神方会放松,百病自会绕道。
那些情绪平和的人,言语自带安抚的力量。
选择与这样的声音为伴,就是选择为内心营造一个安宁的环境
靠近言语温和的人,听其言,心自安。
02
与情绪稳定的人共事,养静
翁同龢写道:“每临大事有静气。”
世事纷扰,人生多艰。
与情绪稳定的人共处一室,同担一事,能带来莫大的安定感。
他们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即使面对突发状况,也能沉着应对。
这份“静”气,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古代有位官员,名叫顾裕。
他性情宽厚平和,遇事不慌不乱。
当时他在翰林院任职,参与编修史书。
有一次,皇帝因史书中的某个记载大发雷霆,当众严厉斥责负责此事的几位官员。
同僚们吓得战战兢兢,面色惨白,有人甚至语无伦次地辩解,场面一度十分紧张混乱。
唯独顾裕,神色如常,既未急于推卸责任,也未惶恐失措。
待皇帝怒气稍歇,他才从容上前,条理清晰地陈述了该记载的史料依据和编纂过程的考量,语气平稳,态度恭敬。
他既解释了缘由,也坦然承认了编纂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并提出了修正建议。
皇帝见他如此沉着冷静,言之有据,态度诚恳,怒火也渐渐平息,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未再深究他人。
一场可能波及多人的风波,因顾裕的稳定应对而得以化解。
事后,同僚们都感慨,与顾裕共事,即便面对狂风骤雨,心里也觉得有底。
正所谓:“静能生慧,乱则生祸。”
情绪稳定的人,能给予同伴强大的信心支撑。
他们的从容镇定,会无声地传递给你力量,让你保持一份清醒与专注。
养静,不是离群索居,而是选择与那些能“定”得住的人为伍。
心安则神聚,神聚则事成。
03
与情绪舒畅的人交往,养身
医理讲:“病由心生,气顺则百病消。”
人的情绪彼此影响,相互传染。
与唉声叹气的人相交,情绪自会低落;
与情绪舒畅的人交往,自会感到由衷的愉悦和放松。
他们心态积极,言语间常带笑意,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身处其侧,眉头自然舒展。
心情愉悦顺畅,身体也会受益良多。
江南有位姓陈的老农,天性极其乐观开朗。
有一年,当地遭遇大旱,田里庄稼眼看要枯死,村民们唉声叹气,愁云惨淡,不少人忧虑成疾。
唯独这位陈老汉,每天天不亮就担水浇田,还哼着小曲。
别人问他:“老陈,这年景,你还乐得出来?”
他笑着答:“能救一棵是一棵,总比坐着等死强!”
他不仅自己干,还招呼左邻右舍:“来来来,一起担水!人多力气大,干完活我请大家喝我酿的米酒!”
他爽朗的笑声和毫不气馁的劲头,吹散了笼罩在村子上空的阴郁。
受他感染,原本沮丧的村民们也渐渐打起精神,互相帮忙,合力抗旱。
虽然那年收成还是受了影响,但大家齐心协力渡过了难关。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整个旱情期间,陈老汉和那些常与他一起劳作的邻居们,身体都挺硬朗,很少生病,精神头也比那些整天发愁的人好得多。
《黄帝内经》有云:“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养身,不仅要养筋骨,更要养情志。
和心态积极的人来往,总能感受到一种正向的力量。
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心情舒畅,自然更有活力。
主动靠近那些心境豁达的人,是对身心最有益的滋养。
▽
作家亦舒曾说:“情绪稳定,是最高级的养生。”
人到中年,应学会“择善而交”。
远离那些消耗拖垮你的人,主动靠近那些滋养你的人。
选择与何人相处,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与情绪价值高的人相交,那份舒适自在的状态,便是最好的养生。
*作者:穆西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