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无相”的
繁体古语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人生在世,所见所闻皆如水中月、镜中花。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看透世间万象,不为外物所动。
他们不慌、不怒、不傲、不怨。
任世界纷纷扰扰,心中自有一片清明。
无相,是修心的最高境界,更是处世的顶级智慧。
01
突遇变故,不慌不乱
苏轼曾写到:“猝然临之而不惊。”
人生路上常有疾风骤雨。
意外总在不经意间降临,而慌乱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唯有静心,才能看清前路。
静能生慧,定可制乱,稳住心神,才是应对万难的第一步。
北宋名臣司马光,年幼时曾与一群小伙伴在庭院中欢快玩耍。
其中一个孩子好奇心起,爬上了庭院里装满水的大缸。
谁知,他一个不留神,脚下一滑,“扑通” 一声掉进缸里,瞬间被水淹没。
其他孩子见状,顿时惊慌失措。
有的吓得大哭起来,有的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还有的转身拼命跑去找大人帮忙。
而司马光,虽只是个孩童,却在这危急关头,没有丝毫慌乱。
他迅速环顾四周,抱起旁边的大石头,拼尽全力将石头砸向水缸。
水缸被砸出一个大口子,水“哗哗” 地流了出来。
很快,落水的孩子也露出头来,脱离了危险。
苏洵曾于《权书》中写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越慌局面只会越乱,让本可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
真正能渡过难关的人,往往不是运气更好,而是能在混乱中先稳住自己的心。
心定了,大脑才能清醒思考,从困局中找到突破口。
生活从不会因为慌乱而停下考验,但沉稳的心态总能为我们劈开一条通路。
02
怒气上涌,克己守礼
古人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盛怒之下,人最容易失态失言。
稍有不顺就暴跳如雷,是莽夫所为。
真正的勇者与智者,懂得忍一时之气,容常人所不能容。
春秋时期,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
楚王听闻晏子身材矮小,想借机羞辱齐国,便在城门旁开了个矮小侧门,让晏子进入。
晏子见状,并未动怒,平静说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入。”
守城士兵无言以对,只好打开正门迎他入城。
朝堂上,楚王又嘲讽:“派你出使,齐国是没人了吗?”
晏子从容回应:“我国出使有规矩,贤才出使贤国,庸才出使庸国。”
随后楚王设宴,绑着齐国的小偷问晏子:“齐国人很喜欢偷东西吗?”
晏子答:“齐国人在齐国不偷,来到楚国开始偷,莫非楚国水土有问题?”
楚王哑口无言,只得赔礼。
《尚书》有言:“必有忍,事乃济。”
怒火最先灼伤的一定是自己,烧毁你的理智和体面。
遇到冒犯便立刻针尖对麦芒,看似争了一时痛快,实则容易让事情陷入僵局。
真正的智慧,是在情绪涌上心头时,避开无谓的消耗,在冷静中找到更有力的应对方式。
能控制住脾气的人,才能掌控局面。
03
功成名就,谦逊不傲
古人云:“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处在高位最容易迷失,赞誉声中更要保持清醒。
一时的成就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节点。
如若因此傲慢,无异于堵死自己走向更高处的路。
古时候有一位姓张的木匠,手艺十分精湛。
他制作的桌椅板凳不仅坚固耐用,而且造型美观。
十里八村的人都找他定制家具,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有一回,一位富商慕名而来,请他打造一套昂贵的书房家具,要求极高。
张木匠精心选材,用心雕琢,花费数月时间完成。
富商看到成品后赞不绝口,给了丰厚报酬,还四处帮他宣传。
一时间,张木匠备受追捧。
可张木匠依旧每天早早来到工坊,认真打磨每一块木料,对每一道工序都丝毫不马虎。
徒弟们都劝师父可以多休息休息,但他却严肃地说:“名气是大家给的,手艺是自己的。”
正因为他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的态度,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古语有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功成名就时的谦逊,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越是站在高处,越要明白:成就离不开机遇与他人的支持,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抵达。
真正能走得长远的人,懂得把成就当作新的起点,用谦逊守住初心,用敬畏对待所做的事。
功成名就时更要收敛起傲气,才能在人生的长路上不断收获成长。
04
心生厌恶,不怨不恨
《论语》有言:“不怨天,不尤人。”
一直盯着黑暗,眼里照不进光亮。
真正的智者懂得:放下对他人的不满,其实是解脱自己。
不怨不恨,心才能自由呼吸。
《三国志》记载,张绣曾率军突袭曹操军营,曹操长子曹昂战死,心腹爱将典韦为护主而亡,曹操自己也险些丧命,两人从此结下深仇。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人携带厚礼拉拢张绣,张绣见袁绍势大,本已打算归附。
他的谋士贾诩却劝阻道:“曹操才是可依之人。”
张绣疑虑重重,担心曹操记恨旧怨。
没想到曹操得知张绣有意来投,竟亲自出城迎接。
他握着张绣的手谈笑风生,绝口不提当年战事,还当即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为表诚意,曹操又让儿子曹均迎娶张绣之女,结为亲家。
张绣深受触动,在官渡之战中率军奋勇冲杀,为曹军取胜立下大功。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把精力耗费在记恨上,不仅改变不了既成事实,反而让自己错失生活中的温暖与光亮。
真正的通透,是明白每个人都有局限,与其用他人的不足惩罚自己,不如选择放下执念,让心回归平静。
这份释然不是原谅他人的过错,而是放过被负面情绪裹挟的自己,让心在宽容中获得自由。
试着收起怨怼与恨意、解脱自己,让生活被更多光亮与温暖填满。
▽
《小窗幽记》有云:“闻谤而怒者,谗之隙;见誉而喜者,佞之媒。”
情绪外露、一点就着的人,最容易被他人看穿和利用。
行走于纷繁复杂的世间,要修炼一颗平静的心,将万事万物涵养于胸中,不轻易为外物所动。
真正的强大,就在于那份深藏不露的“无相”之境。
来源:国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