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 的六个基本技能

人们日常表达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表达方式不当。

其实,音调、语速甚至肢体语言都是沟通的一部分,它们传达的信息也左右着交谈的质量。

1、放慢语速

当你对某件感兴趣的事产生倾诉的欲望时,很容易一股脑向别人诉说,以致语速过快、语无伦次,而听者也会感到一头雾水。

试着放慢速度,对方会更好地理解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2、抬高音量

不要怕声音太大而引起尴尬,在必要时尽量抬高语调,以便对方能听清楚,也会让自己显得底气十足、自信满满。

3、吐字清晰

避免像嘴巴里含了一团棉花的发音方式,嘀咕半天也让人听不清任何内容。

4、略带感情

如果你的音调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听者很快就会失去耐心。

在声音里添加些感情色彩,比如高兴地面带笑容,或无奈地撇撇嘴,都更能激起听众的兴趣。

5、巧用停顿

在几句话间留出片刻的停顿,会制造出引人入胜的气氛,也能留给听众遐想的空间。

听者会对你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更感兴趣并抱有期待。

6、调动肢体

学习一些肢体语言技巧,谈话会更加生动活泼,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保持微笑。

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让你的工作效率变高,同时也能为你带来好人缘,不管是哪种工作,需要跟人表达,所以提高你的表达能力,能够赢得更多的关注。

日常10大说话技巧

一、观点对错不判断

我们在说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在心里判断对方的观点。

其实每个人的观点,只是对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

之所以要判断,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有一套自己的处理事情、甄别是非的价值观或方法论,它不能代表别人,更不能代表真理。

如果边听边判断,就会对说话者在心里定格,也就难免会在谈话中带有情绪、言词上的不良表现。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细心的倾听完其表述,才会知道事情与观点的原委,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也许对方能给你带来一套全新的观念或创意。

抱着将要发现新大陆的心态去倾听,他(她)会兴致勃勃。

二、尽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会比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效果更好。

因为使用否定词语会让人产生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虽然明确地说明了你的观点,但更不易于接受。

如:“我不同意你今天去北京”这句话,我们换一种说法;“我希望你重新考虑一下你去今天北京的想法”。

交流中,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词语来表达的。

三、换一个角度表达更易接受

汉语是世界最复杂的语言之一,这种复杂性,也说明了它的丰富多彩,同样的一种观点就会有多种表达的方法。

如,我们要说的意思是一个女士很胖。一种说的方式:“你真的很胖,需要减肥”;另一种说的方式:“你从前您一定是个很苗条的人”。

表达的方式还会有很多种,如果你是那位女士,会喜欢哪种说法,当然是第二种。

所以,我们在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妨深思三秒钟,也许会生成更精彩、让人喜欢的语言。

四、运用好你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个部分为表达自己观点而配合的各种动作。

文字、语调、肢体动作构成了人交流的一个表达系统,只有各个部分完美的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语言)占55%。

如,我们仅看文字“这是一百万元”,你可能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加上语调和表情就会很易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我们在说“这是一百万元”时,加上吃惊的表情和语调,就会让人产生,来的很突然的感觉;如果加上很愤怒的表情和语调,就会产生惹了大祸的感觉,还会有很多的意思可以表达了。

五、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语言能给人以歧视、不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削弱人的积极性。

有时还会让人反感,产生这样的感觉,自然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 “你必须在五天内完成这项工作。”变成这样的说法:“依你的能力,相信你会在五天内出色的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种表达交流方式,在工作中的效果是最显著的,要养成这样布置任务或工作的习惯,不但不降低你的权威,反而会更大提升你的魅力。

六、一语概全最伤人

说话就事论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时候人们说话时,就会把意思扩大化、深层化。

如,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长有时就会说:“你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

想一想,就打碎一个杯子,就把人定性为败家子,这与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区别。

换一种说法:“没关系,以后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说明你在成长,我们很高兴。”

切记,从观念上不要给任何人下结论;从语言上不要给任何人下定论。

事情是变化的,人也是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积极的因素,就事论事,决不概全。

七、情绪不稳少说话

人在情绪不稳或激动、愤怒时,智力是相当低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时,智力只有6岁。

在情绪不稳定时,常常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话也讲不明,更不能做决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谎言。

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闹出命案的例子举不胜举。

八、幽默的话语分时说

有人很幽默,给人添加了不少交流的欢乐,但幽默要分时分地使用,切不可不分时间、地点随意幽上一默。

唐王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却因大臣的一个幽默错杀了一员大将。

有一次,李世民接到密报,说边疆守将王和可能要谋反,逐约几名朝廷重臣商议。

这时大臣李展内急,因事情紧急,李世民与几个重臣就先开始商议对策,正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李展如厕回来了。

他回来看大家都很严肃,就想幽默一下活跃一下气氛,说到:“恶疾之存,伤身误国,斩之最佳!”

他本意是说自己拉稀,又伤自体还误国事,没有了才最好呢。

可李世民没有那么想,他以为李展是让他杀了王和,就说到:“依卿之意吧”,李展还说:“皇上圣明”。

事后查明,王和根本没有反心。

九、爱是一股无穷的力量

说话时以爱为根基,从关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人产生力量。

我们常常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一怒之下,把孩子暴打一顿,还会美其名曰:“我不是为你好吗!”

你能肯定你的孩子会把你的行为理解成为他好吗?

部属有了问题,领导会猛批一顿,并会最后补上一句:“这是为了让你记住,也是为你好!”

你的员工怎么理解,谁都说不准。

十、让出成绩也是一种艺术

谁也不会喜欢一个抢功的人,人们往往更希望得到鼓励,让出成绩也是鼓励,这主要是指智慧上的成绩。

如,我们在探讨某某难题的解决方案时,有时是在自己的提示下,别人想到了办法,这时就需要说:“你这个方法很有创意,可以一试。”

而不是说:“我想法启发了你”。

说话能让人喜欢,不只是一个表达技巧的问题,还而要我们养成学习、观察的好习惯,不断的约束与修炼自己,要常反思,悟出来的才真正成为自己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培养好自己的语言魅力吧!

与人交流时,9项说话的禁忌

一、不要抢话别人正在说话,你突然打断别人自己说,是不尊重别人。正确的做法,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辅以“接下来呢?”、“后来呢?”、“怪不得。”、“原来如此”等诸如此类的语气词,让别人感觉你在认真地听他说,而且他说得很有意思。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对你有好感。

二、尽量不要先说话这是特指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你如果放到后面发言,已经听到了大家各抒己见的观点,取长补短,再加上自己的观点,给人的印象一定是:这个人不简单。如果你是必须先说话的人,要学会抛砖引玉,现在就要留心看看领导和会议主持人是怎么开场的,你就会逐步学会先说话了。总之,尽量不要先说话。

三、要耐心等待别人说完无论别人说得如何没有道理,无论别人的观点如何刺耳,无论你的见解多么高明,你都要耐心地等待别人说完。一是基于礼貌;二是如果你没有听完别人的话,怎么能够知道别人说得有没有道理呢?三是别人说些刺耳的话,也许正是为了激怒你呢,你一抢话,正好上了人家的当;四是你以为你的见解高明,别人却会不以为然。因此,你要耐心地等待别人说完,这和不抢话是一个道理。

四、不要指手画脚有的人说话爱带手势,这无可厚非,但手势只能偶尔为之。说话带手势与说话时指手画脚不同,如果说话时指手画脚,是最没教养的。为了防止指手画脚,说话时不妨不带手势,不带手势不会对你的谈吐造成影响。

五、不要怒形于色有的人听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一样,或者别人的话是指责自己,立即就表现出急头怪脑的样子,好像跟人家恼了一样,这是最让人家看不起的。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一样,这有什么可恼的呢?若别人的话是指责自己,则有几种情况,一是你理解错了,人家并没有存心指责你,你跟人家恼了,岂不是冤枉了人家;二是人家无心之过,你跟人家恼了,显得你心眼狭小;三是人家故意激怒你,你跟人家恼了,岂不是正好上了人家的当。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急头怪脑。

六、不要左顾右盼听人说话,或者对人说话,一定要看着别人的眼睛,低眉顺眼是底气不足,东张西望更是不礼貌,都是说话时的大忌。你也许真的讨厌说话的人,或者他的话味同嚼蜡,或者你身有要事心不在焉,如果你不得不听他说话,就不要左顾右盼。如果你实在不想听他说话,不妨直接告诉他抱歉,无论如何不要左顾右盼。

七、不要高声城市人口密集,公共场所尤为明显。与陌生人的距离常常仅在毫厘之间,若是高声交谈,一来不利于话题内容的保密,二来也容易引起旁人厌恶。在单位就更是一条说话的大忌了。

八、语速不要太快语速太快,一是别人听不明白;再就是听上去像吵架一样,给人一种爱吵架的印象;第三,语速快了,影响自己的思路。所以不要语速太快。语速慢下来的好处是,听起来有磁性,而且显得比较深沉。

九、要口齿清晰说话吐字清晰能够让别人清楚地听到你讲的内容,这是说话的基本要求。

来源:为人处世文摘网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26,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