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李白仕途屡屡受挫,三思后行,他离开京城,开始漫游梁、宋。其后,李白与好友岑夫子、丹丘生一起在嵩山脚下的颍阳山居狂吟豪饮。期间,李白借酒消愁,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将进酒》。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标题《将进酒》是“劝酒歌”的意思。李白在劝谁喝酒呢?当然是诗中的“岑夫子、丹丘生”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从这几个短句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一幕。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他“忘形到尔汝”,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能让李白频频劝酒,还“与君歌一曲”的岑夫子、丹丘生到底是什么人?

岑夫子,本名岑勋,是唐代隐士,其出身唐代名门,太祖父岑文本为唐太宗时期宰相,兼文学家与史学家,曾参与编修《周书》,深受唐太宗器重;祖父岑长倩在武则天时期亦官至宰相;伯父岑羲是唐睿宗时期的宰相。史称“一门三相”。其家族成员多活跃于政坛与文坛,为唐代“南阳岑氏”名门代表。

岑勋无意于仕途,擅长写文章,曾为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撰文,现存于《全唐文》。岑勋与李白交往密切,李曾在《将进酒》《鸣皋歌送岑征君》等诗中赞其有隐士风骨。因存世作品稀少,岑勋的文学成就长期被忽视。现代研究通过李白诗作与碑文考证发现:《全唐文》仅收录其碑文一篇,但文中用典精确,体现深厚学养。

丹丘生,本名元丹丘,唐代著名隐士。据说他出身显赫,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后裔(改姓元),师从道教大师胡紫阳,与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交情颇深。元丹丘15岁出家当道士,起初隐居在四川成都的青城山上。

李白20岁时,就认识了元丹丘。元丹丘性情淡泊,超然脱俗,一生钟情于游山玩水,和李白为莫逆之交,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多次结伴相游。受元丹丘的影响,李白浸染了道教的游仙思想。

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比如《元丹丘歌》《题元丹丘山居》《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以诗代书答元丹丘》《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等,足见两人交情深厚。

元丹丘经济实力雄厚,在河南嵩山以及长安等多地置有房屋物业。元丹丘曾在嵩山上建造了几栋屋子,名为“颍阳山居”。这里是元丹丘与李白、岑勋三人谈天论地、饮酒作乐的主要地点。从李白多篇诗作中,足以看出颍阳山居是一个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李白《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是什么人?

题元丹丘山居

唐·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老朋友元丹丘隐居在嵩山之上,只因爱这山川之美。大好的春光,却空林独卧,白日高照也不起床。穿过松林的和风,清除了襟袖中的俗气;石潭水清,刚好可以清洗心里和耳中的尘世俗念。羡慕你啊,这里没有喧哗吵闹,没有烦恼忧愁,每天静静地躺卧在云霞里,看云卷云舒。

公元734年,李白与元丹丘一起在嵩山隐居。受元丹丘影响,李白对求仙学道十分入迷,信奉“长生久视”的神仙之术,于是写了这首《元丹丘歌》。诗中故意把元丹丘写成一个能骑龙升天、横河跨海的神仙,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老友的戏谑。李白真心希望元丹丘像神仙一样的自由快活,当然这也是李白自己的愿望。

元丹丘歌

唐·李白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元丹丘啊,特别爱神仙,早上你还在颍川的清流中饮水,晚上就回到紫烟缭绕的山中来了,你常常盘旋于嵩山上的三十六峰。你来往于群峰之间时,身骑飞龙,耳边呼呼生风,其速度之快可追赶流星。你可横跨河海与天相通,我知道你是想游无穷之境,追求无边的快乐啊。

公元736年,李白与岑勋、元丹丘在嵩山的颍阳山居相聚,以诗酒酬答,抒发胸臆,写下了这首《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唐·李白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

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

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

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

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

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黄鹤自东南方向飞来,带来了你(岑勋)的书信。我依靠在松树下,拆开书信。想起我时,你一定柔肠百转。你不顾千里路途的遥远,亲自驾车前来邀请我聚会。在途中,你遇到了元丹丘,于是你们一同登山,在云霄之下设宴畅饮。你们饮酒之时,忽然想起了我,便迎风长啸。

我未能与你们一同相聚相知,只见那茫茫的绿云低垂天际。很快,我又收到了你寄来的书信,这封书信一解烦忧。我策马扬鞭,向着山间的明月赶路,一直走到路的尽头,来到了你们隐居之处的台阶前。很高兴能与你们再次会面,就好像看到了珍贵无比的琼树枝一样欣喜。

因为思念着你们,我不远千里而来,这份喜悦涌上心头。我们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就喝醉了。我的情谊十分深厚,你们的情意也同样深切。我们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知己相逢的片刻,足以让千金财富显得微不足道。让我们一起向着山中的客人微笑,与你们一起谈论着真诚的心意。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志趣相投的人,哪怕只是片刻之间的相聚,也足以让千金财富显得微不足道。短短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知相惜的喜悦,暗喻了三人之间的相互赏识与情趣相投。

公元744年,李白已在京城长安奋斗了三年,仍然没有出头之日。这时,元丹丘写信给他,为他打气,鼓励他要振作起来。于是,李白就写了这首《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作为回信。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唐·李白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青鸟从海上飞来,现在要去哪里?口里衔着盛有锦囊的书简,交给我,又忽然飞走。青鸟飞入紫色的云霄,送来的书简就留在了我的窗前。我打开信封,看到书信后不由得笑起来,原来是老朋友元丹丘寄来的。

在信中,老朋友情深意切地鼓励我,说他因怀念我而心中忧伤。分别后他就住在咸阳,如今已三次见到秦地的草绿了又黄。我把这封信珍藏在长袖里,渴望见到朋友,眺望远方。伫望虽久,哪里有友人的身影?只有浮云缠绕着远方的山岗。

李白50岁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元六兄林宗,便是元丹丘。诗中有一句“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我们认识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30多年的时间里,李白与元丹丘一直都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他们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

看得出来,岑勋与元丹丘造就了李白的仙风道骨、浪漫情怀。他们的友谊犹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是真正的知己,是灵魂深处的共鸣,是三观相投的默契,是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的万丈光芒。

来源:悦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