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哲理诗词,首首经典,耐人寻味
繁体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以泾溪行舟为喻,揭示居安思危的深刻人生哲理。开篇“泾溪石险人兢慎”描绘船夫在险滩急流中高度警惕的状态,“终岁不闻倾覆人”则指出因谨慎反而能化险为夷的结果。后两句笔锋突转:“却是平流无石处”展现看似安全的平稳水域,“时时闻说有沉沦”却道出此处事故频发的现实。全诗通过“险处无恙”与“平处沉沦”的强烈对比,以逆反逻辑打破常规认知,生动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永恒真理——危险往往催生敬畏与专注,而安逸反而滋生疏忽与祸端。诗人以行舟喻人生,在二十八字间构建出充满辩证智慧的警示寓言,提醒世人:真正的风浪不在明处的险礁,而藏在暗处的懈怠之中。
上堂开示颂
唐・黄櫱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首诗以梅花历经苦寒方得芬芳的自然现象,阐释超越尘世苦难的修行哲理。开篇“尘劳迥脱事非常”直言解脱世俗烦恼并非易事,“紧把绳头做一场”则以紧握绳头的比喻,强调修行需要坚定不移的专注与努力。后两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成为全诗精髓:诗人以梅花必须经受严冬考验才能绽放幽香为喻,揭示唯有通过极致磨砺才能获得精神升华的真理。全诗通过日常劳动意象与自然现象的巧妙结合,将修行之苦具象为“寒彻骨”的体感,将成就之甘美转化为“扑鼻香”的芬芳,在虚实相生中构建出普适的人生启示——所有珍贵境界的抵达,都必然以艰辛奋斗为阶梯。这种以物喻道的笔法,既赋予说理诗鲜活的生命力,更让梅花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永恒传递着苦难与辉煌的辩证哲学。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以琴声为喻,通过巧妙的逻辑思辨探讨主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开篇连续抛出两个悖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质疑将琴声仅归于琴体的片面性,“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则反驳将琴声单纯归因指端的局限性。诗人以日常器物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看似天真实则犀利的追问,揭示出琴声的产生既需要琴体(客观基础)也需要弹奏(主观能动)的真理。全诗在问答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框架——世间所有成就皆如琴声,是内在资质与外在作用力共同作用的成果,二者缺一不可。这种以具象寓抽象的说理方式,既保持了诗歌的趣味性,又深化了“因缘和合”的思辨主题,最终在清脆如铃的叩问中,让读者领悟到:真正美妙的“人生乐声”,永远来自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共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方塘鉴开为喻,生动阐释了读书求知与思想更新的深刻哲理。开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将书本比作澄澈如镜的池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则形象展现书中知识如天光云影般绚丽多姿、引人深思的景象。后两句自问自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池塘能保持清澈是因有活水注入,暗喻人的思想唯有通过持续阅读、吸收新知才能永葆活力与清明。全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抽象的读书感悟转化为具象的生机画面,在虚实相生中既展现了理学家的思辨精神,又传递出与时俱进的求知态度。诗人以浅显语言构建深远意境,提醒人们唯有不断汲取精神活水,方能映照万象、永葆心智的澄澈通透。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以拟人手法展现梅雪争春的生动趣景,并借此揭示万物各有千秋的辩证哲理。开篇“梅雪争春未肯降”赋予梅与雪人的灵性,二者为争报春之首互不相让;“骚人阁笔费评章”则幽默刻画诗人面对二者高下难以评判的纠结情态。后两句以精妙对比一锤定音:“梅须逊雪三分白”坦然承认梅花在洁白程度上稍逊冰雪,而“雪却输梅一段香”则强调冰雪缺乏梅花的幽雅清香。全诗通过“逊”与“输”的谦让式对比,既化解了前文的争持局面,更深远地启示世人:美并非单一标准的较量,而是不同特质的交相辉映。这种超越胜负的智慧评断,让梅与雪从竞争对手化为互补知音,最终在诗人笔下达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以江舟行水的自然现象为喻,揭示积累与顿悟的深刻哲理。开篇“昨夜江边春水生”描绘春潮暴涨的宏观景象,“艨艟巨舰一毛轻”则生动展现万吨巨轮在丰沛水流中轻如鸿毛的奇特画面。后两句通过对比形成强烈启示:“向来枉费推移力”回首过往人力推船的艰难徒劳,而“此日中流自在行”凸显当下舟船借水力自由航行的轻松态势。诗人借水涨船高之理,巧妙比喻求学问道的过程——唯有通过持续积累(如春水渐涨),才能使原本晦涩的知识(如沉重巨舰)转化为畅达无碍的智慧,实现从“枉费推移力”到“中流自在行”的飞跃。全诗将理学家的渐进修行思想融入日常观察,在自然景象与治学境界的双重映射中,传递出“厚积薄发”的核心要义:真正的自由与通达,永远建立在前期的默默积淀之上。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意象,通过极具张力的空间构建展现开阔胸襟与远大抱负。开篇“飞来山上千寻塔”以夸张笔法极写塔高,奠定凌空俯视的物理基础;“闻说鸡鸣见日升”则借神话传说强化视野之辽阔——立于塔顶可闻天鸡报晓,可见朝阳初升,将空间高度转化为时间先机。后两句由景入理:“不畏浮云遮望眼”以浮云喻世间纷扰与奸佞小人,彰显无畏姿态;“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根本原因——因立足足够高远,故能超越遮蔽洞察本质。全诗通过“千寻塔”与“浮云”、“最高层”与“望眼”的多重对比,在虚实相生间完成从具象登临到精神高度的升华,传递出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豪情与睿智:唯有提升认知境界,方能破除迷障把握时代先声。这种将物理空间与哲学思辨融合的笔法,使诗歌成为一曲穿越千年的志士宣言。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以父亲教诲儿子的口吻,阐释了治学需要终身投入与实践检验的深刻道理。开篇“古人学问无遗力”以古圣先贤为典范,强调做学问应竭尽全力的态度;“少壮工夫老始成”则揭示学问积累的长期性——年轻时付出的努力往往到年老方能显现成果。后两句进一步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直指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而“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绝知”二字铿锵有力地点明真知灼见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全诗通过“古人与今人”“少壮与年老”“纸上与躬行”的三重对比,在朴素语言中构建出完整的治学观:真正的学问既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更需要扎根现实的实践精神。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是陆游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更是穿越千年的智慧箴言。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以翻山越岭的日常经历为喻,揭示人生道路上困难接踵而至的深刻哲理。开篇“莫言下岭便无难”先破除“下山轻松”的常规认知,“赚得行人错喜欢”则巧妙以“赚得”二字道出世人常被表面现象迷惑的天真心理。后两句以宏阔视野展现真实图景:“正入万山圈子里”将人生比作连绵群山构成的迷局,而“一山放出一山拦”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群山主动设障的意味,生动刻画困难层出不穷的生存常态。全诗通过“下岭无难”的错觉与“万山阻拦”的现实形成强烈反转,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构建出充满辩证智慧的警示——人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坦途,每个成就都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这种以行路喻人生的笔法,既保留了杨万里诗歌特有的活泼生趣,更以山峦叠嶂的意象永恒提醒着: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困境的永恒性,并永葆穿越重峦的勇气与清醒。
蔽月山房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以儿童观察山月的有趣现象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了认知与视角的辩证关系。开篇“山近月远觉月小”直白描述视觉错觉——因山近月远,便误判山大于月;“便道此山大于月”进一步展现人们轻易下结论的认知惯性。后两句陡然升华:“若有人眼大如天”以超验想象打破局限视角,假设能拥有囊括天宇的宏观视野;“当见山高月更阔”则揭示真相:山虽高耸,明月实则浩瀚无垠。全诗通过童真口吻与宇宙视角的强烈对比,在看似简单的山月大小之辩中,埋藏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智慧:人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自身立场局限,唯有超越狭隘视角,才能洞察万物本相。这种由日常现象直达哲学高度的表达,既体现了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的主张,更提醒世人:真理的把握,需要不断打破认知边界,以心灵之眼拥抱更广阔的宇宙。
来源:古典诗词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