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全剧共五十出。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以下选取了33句至美唱词,从缱绻情语到华美咏叹,字字珠玑如星落玉盘。而清代剧作家洪昇却从容不迫,同是一段旧情,洪昇却扬自家之所长,避前人之所短,以白居易的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铺衍出了一部传奇《长生殿》。

-1-

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长生殿·第二出·定情》

希望今生在你的温柔爱情中老去,即使是白云围绕的仙境也不让我羡慕。

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夕夜半私语时的唱词。诗句以温柔乡与仙乡对比,表达了甘愿舍弃虚无缥缈的仙境,只求与爱人相守终老的人间真情。

-2-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天色清淡,白云悠闲,长空中列队飞过了几行新雁。

这两句出自洪昇《长生殿·惊变》,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御花园小宴时的开场唱词。诗人以疏淡笔触勾勒秋空雁阵,为后续的宴乐场景铺垫,同时暗伏安史之乱的悲凉预兆。

-3-

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

生死相隔,发生在呼吸之间,杨贵妃对玄宗殉情!

这两句出自明代戏曲家洪昇的《长生殿·埋玉》,是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前的绝命之词。诗句以极端的时间压缩和生命烈度,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转折凝练为惊心动魄的戏剧瞬间。

-4-

叶枯红藕,条疏青柳。

淅刺刺满处西风,都送与人消受。

《长生殿·第四十九出·得信》

叶子枯萎的红藕,枝条稀疏的衰柳,淅刺刺到处都刮的西风,这遍地秋意,都送给愁人享受。

此句语意凄美,以景衬情,此时的李隆基积郁成疾,正是感伤之时。诗人通过萧瑟的物象与凄厉的声效,将帝王的孤寂哀思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力量。

-5-

漫揩罗袂,泪滴红冰;

薄试霞绡,汗流香玉。

《长生殿·长生殿·第四出·春睡》

这两句出自清代洪昇《长生殿·窥浴》,描写杨贵妃华清池出浴时的娇媚之态。诗人通过极尽工笔的细节刻画,创造出旖旎香艳的古典美学意境。

-6-

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

《长生殿·第二出·定情》

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夕长生殿盟誓时的核心唱词,诗人以"金坚钗盒"的意象体系,将世俗情爱提升至宇宙永恒的维度。

-7-

只怕无情种,何愁有断缘。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

李隆基身为帝王却难破情障,这两句出自清代洪昇《长生殿·重圆》,是全剧结尾处织女点化唐明皇与杨贵妃灵魂重聚时的判词,将世俗情爱升华为超越生死的精神永恒。

-8-

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

只要相爱的真心永不变,一定能得偿所愿。此句化用《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的决绝,又暗含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绵长。

-9-

霓裳天上声,墙外行人听。

《长生殿·第十四出·偷曲》

"霓裳"直指《霓裳羽衣曲》,此曲经白居易《长恨歌》"惊破霓裳羽衣曲"的书写,已成仙乐代称。墙内或是盛宴,墙外人的窥听反而强化了疏离感,美好总在彼岸,可闻而不可即。

-10-

这一缕青丝香润,

曾共君枕上并头相偎衬,

曾对君镜里撩云。

《长生殿·第八出·献发》

这三句以"青丝"为情感载体,通过私密物象串联起往昔缠绵,堪称闺情词的细腻标本。

-11-

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

《长生殿·第三十八出·弹词》

这两句以极端浓烈的意象,将爱情悲剧推向史诗般的壮美高度,个体为情毁灭,更是这种毁灭本身将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12-

半棵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

《长生殿·第三十八出·弹词》

此句充满了深沉的哀思与凄婉之情,残缺的树,象征生命的脆弱,"薄命"强调红颜早逝的无奈,"碑碣"本是纪念之物,但以半棵树为碑,更显凄凉。"断肠墓穴",埋葬逝者之处,亦指诗人因哀痛而肝肠寸断。

-13-

再无人过荒凉野,莽天涯谁吊梨花谢!

《长生殿·第三十八出·弹词》

此句将悼亡之悲推向更苍茫的境地,荒凉野,隐喻唐皇内心因失去挚爱而化作的情感废墟,在这茫茫人世,谁会为一片梨花的凋零驻足哀悼?梨花易凋,象征红颜薄命。

-14-

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

《长生殿·第一出·传概》

在《长生殿》中,杨贵妃死后魂归蓬莱仙山,道士作法引玄宗魂魄与之相会。唐代华清宫殿名,现实中为祭神之所,剧中化为爱情誓言的见证地。

-15-

无端春色熏人困,才起梳头又欲眠。

《长生殿·第四出·春睡》

春色本无意识,却偏偏惹人困倦,晨起梳头却又想睡觉。

-16-

扑衣香,花香乱熏;

杂莺声,笑声细闻。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园、衣香鬓影的生动画面,语言精致,意境优美。

-17-

春风静,宫帘半启,

难消日影迟迟。

《长生殿·第九出·复召》

描绘了一幅深宫春日的静谧画面,带有婉约含蓄的哀愁情调,极富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18-

凭阑仍是玉阑干,问新妆有谁同倚?

《长生殿·第九出·复召》

独自倚靠栏杆,眼前的栏杆依旧如玉般洁白光滑,并肩倚栏的人,在哪里呢?

-19-

离别悲,相思意,两下里抹媚谁知!

《长生殿·第九出·复召》

离别悲苦,相思难解,两人彼此痴情入骨,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20-

指碧落,足下云生冉冉;

步青霄,听耳中风弄纤纤。

《长生殿·第十一出·闻乐》

天穹上,脚下云雾缓缓升腾,漫步于天际,耳边微风轻柔缭绕。

-21-

你看这池上鸳鸯,早双眠并蒂花。

《长生殿·第十二出·制谱》

你看这成双成对、缠绵相依的池塘鸳鸯,早就在这同生一蒂两朵花下同眠了。

-22-

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长生殿·第十四出·偷曲》

繁华消歇、宴罢人散,红楼寂静,月光将花影投在半墙之上,随风摇曳,层层递进,展现繁华落幕后的孤独。

-23-

卷帘不语,谁识愁千缕。

《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

卷开窗帘,沉默不语,愁绪难言,无人理解这千丝万缕的愁思。女子独坐深闺,心事重重,却无人可诉。

-24-

只落得徘徊伫立,

思思想想,画栏凭遍。

《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

这两句词描绘了一种孤独徘徊、思绪万千的情态,带有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闺怨或离愁色彩。

-25-

多则是相思萦绕,

为着个意中人把心病挑。

《长生殿·第十九出·絮阁》

多半是因为无形的相思萦绕在心间,如刺般戳中心扉。

-26-

秋光静,碧沉沉轻烟送螟。

《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

秋日的阳光静谧柔和,天色青碧而深沉,轻烟送来暮色,营造出一种静谧、朦胧而略带忧郁的意境,空灵而略带寂寥,既有画面感,又隐含情感流动。

-27-

雨过梧桐微微冷,

银河宛转,纤云点缀双星。

《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

秋雨初停,梧桐叶上仍带凉意,夜空中银河蜿蜒流转,轻盈的云彩衬托着牛郎织女星,画面唯美而浪漫,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浪漫的秋夜意境,既有孤独感,又暗含对爱情的期许。-28-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秋空明净,云絮悠然,画面疏朗开阔,却隐含一丝寂寥,大雁成行南飞,既是典型秋景,又象征漂泊与离散,表面写景,实则以景写情。

-29-

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

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柳叶由绿转深,略带枯黄,浮萍的翠绿色渐褪,红莲花瓣凋落,园林中的雕花栏杆,桂花初开,香气浓郁,这几句词通过细腻的物候变化描写,展现了夏秋之交的自然景观变迁,色彩鲜明而富有层次感。

-30-

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梧桐树荫幽静无声,颜色深碧,随着阳光不断的移动,阴影仿佛人在回廊间漫步,细细观赏这一片幽静的景致。

“静悄”是静态描写,“绕回廊”是动态视角,使画面既静谧又不失流动感。

-31-

云想衣裳光璨,

新妆谁似,可怜飞燕娇懒。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化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以流云喻衣裙的光彩流动,第二句用赵飞燕的典故,形容女子(或拟人化的牡丹)妆容娇艳慵懒,无人能及。“可怜”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32-

向春风解释春愁,沉香亭同倚阑干。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试图向春风“解释”愁绪,实则愁绪无端、难以言明,更显缠绵悱恻。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亭子中,同倚阑干。

-33-

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

《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

即便尊贵如天子,也比不上普通人家的自在安乐,权势地位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平凡的生活反而可能更自在安乐,反映了文人对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向往。

来源:国学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