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其独特的格律,近体诗与词更是规矩缜密,不容随意破格。然而,不少字在古代就存在多个读音,一些字音到如今甚至发生了平仄变化。例如,“拥抱”的“拥”字,古音为仄声,但在今天普通话里,它仅有一个读音“yōng”,属平声,平仄完全颠倒。类似情况在诗词阅读中屡见不鲜,需要我们格外留意。
以下整理了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此整理虽不全面,但尽量选取知名诗句,涵盖诗词高频字。若想在日常诗词阅读中迅速且精准地确定字音,掌握诗词格律并练习诗词写作是最佳方法,如此便能明晰每个字的平仄,判断字音自然如探囊取物。
多音字读音解析
间
• 诗句: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读音争议:“间”字有“jiān”和“jiàn”两个读音,如今仍保留。人教版语文教材将“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注音为“jiàn”,认为是“间隔”之意,实则有误。
• 理由阐述:
• 王安石此诗为律绝,且首句入韵,“间”“山”“还”三字皆在上平十五删韵。若读“jiàn”,首句则为三仄尾。古人的诗集中,三仄尾多见于五言近体诗,如王湾“潮平两岸阔”,七言近体诗极少出现三仄尾,苏轼“三过门间老病死”是极为罕见的例子。
• 古体诗与近体诗均绝对禁止平仄通押。若“间”读“jiàn”,为仄声,与平声的“山”“还”有平仄通押之嫌。王安石精通声律,不会犯此错误。
• “一水间”是成词,并非王安石独创,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外,杜甫五律“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中,“间”字为平声,与“山”“还”“斑”押韵,故此处应读“jiān”。
看
• 诗句:
• 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读音:根据律诗格律,以上“看”字为平声,读“kān”。
• 其他诗句:
• 陈与义“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陆游“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
• 读音:依据格律,以上“看”字为仄声,读“kàn”。
思
• 名词读音:
• 诗句: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读音:“思”字作名词时读“sì”。
• 动词读音(特殊情况):
• 诗句: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 读音:“思”字作动词本应平读,但按七律格律,这两个位置需用仄声。李商隐借用了“思”字的仄声,故此处读“sì”。需注意,借音是李商隐的常用手法,今人作诗不必效仿。
• 动词正常读音:
• 诗句:欧阳修“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 读音:“思家”中“思”为动词,平读,音“sī”。
吹
• 名词读音:
• 诗句:黄庭坚“诗来清吹拂衣巾,句法词锋觉有神”。
• 读音:“吹”字作名词时,如“歌吹”“朔吹”“清吹”等,为仄声,读“chuì”。
• 动词读音:
• 诗句:姜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读音:“吹”字作动词用时,为平声,读“chuī”。
拥
• 诗句: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读音:“拥”为仄声,读“yǒng”,在粤语发音里仍为仄声,潮州人需留意。
听
• 诗句: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读音:“听”是两读字,一音“tīng”,一音“tìng”,不分用法,依格律而定。按词牌《定风波》的格律,首句第二字必须为仄声,故此处“听”字读“tìng”。
过
• 律诗韵脚读音:
• 诗句:李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读音:上引两个“过”字均为律诗的韵脚,律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均读“guō”。
• 七律仄声读音:
• 诗句:苏轼“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 读音:此为七律的第二联,“过”字处须用仄声,读“guò”。
醒
• 平声读音:
• 诗句: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读音:“醒”字与“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听”、“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名”等平声字押韵,读“xīng”。
• 其他诗句: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按词律,此“醒”读“xīng”。
• 仄声读音:
• 诗句:郑珍“睡醒长嘘一欠伸,茫茫洚水望无津”。
• 读音:此为清人郑珍一首七律的首联,首句“醒”字处须为仄声,读“xǐng”。
凭
• 仄声读音:
• 诗句:杜牧“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 读音:“凭”字仄读,音“bìn”。“凭”字仄读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后接一个具体事物时。
• 平声读音:
• 诗句:陈与义“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读音:此处“凭”字为平声,读“píng”。
场
• 诗句: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读音:“场”古音平声,读“cháng”。
俱
• 诗句: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读音:“俱”古音平声,读“jū”。
教
• 平声读音:
• 诗句:王昌龄“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商隐“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 读音:“教”字作“使令”之意时,为平声,读“jiāo”。
• 仄声读音:
• 诗句: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读音:此处“教”字为仄声,读“jiào”。
令
• 平声读音:
• 诗句:李商隐“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 读音:“令”字作动词“使令”之意时,为平声,读“líng”。“走传车”中,“传”字两读,一音“chuán”,一音“zhuàn”,此处为仄声,读“zhuàn”。“车”字也两读,一音“chē”,在下平六麻韵,一音“jū”,在上平六鱼韵,李商隐这首《筹笔驿》押的是鱼韵,故“车”字读“jū”。
• 仄声读音:
• 诗句:李颀“存殁令名传,青青松柏田”。
• 读音:“令”字作“美好”之意或作名词“命令”时,为仄声,读“lìng”。
忘
• 诗句:苏轼“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柳永“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 读音:“忘”字在诗词里一般作平声用,音“wáng”。
望
• 平声读音:
• 诗句: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 读音:“望”字两读,一音“wáng”,一音“wàng”,作名词时为仄声,作动词时两音皆可。此诗“望”字处须为平声,读“wáng”。
那
• 平声读音:
• 诗句: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苏轼“痴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读音:“那”古代兼具“哪”字的功能,为平声,音“nuó”,不读“nǎ”。刘过“阴阳舒惨刹那间,刺使天高见一斑”中,“刹那”的“那”也为平声,读“nuó”,佛门中人需留意。
• 仄声读音:
• 诗句:杜牧“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 读音:“无那”是成词,意为“无奈”,此用法下的“那”为仄声,读“nà”。
分
• 仄声读音:
• 诗句:龚自珍“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 读音:“分”作本分、料想之意时,为仄声,读“fèn”。
• 平声读音:
• 诗句:陈恭尹“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 读音:“分”作动词用时,为平声,读“fēn”。
论
• 平声读音:
• 诗句: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陆游“闭门莫笑衰颓甚,读易论诗亦未疏”。
• 读音:“论”字两读,一音“lún”,一音“lùn”,作动词用时平仄均可,唐人多用作平声。根据格律,以上两个“论”字均读“lún”。
• 仄声读音:
• 诗句:王安石“高论已嗟能听少,力行还恨赋材微”。
• 读音:“论”字作名词时,为仄声,读“lùn”。
阿
• 仄声读音:
• 诗句:李商隐“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 读音:“阿”字用作称谓时,如“阿娇”“阿谁”等,为仄声,读“wù”或者“è”。
• 平声读音:
• 诗句:王安石“自说曲阿犹未稳,即寻湓水去犹疑”。
• 读音:“太阿”“曲阿”“山阿”的“阿”,为平声,读“ē”。
中
• 仄声读音:
• 诗句:杜甫“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 读音:“中兴”的“中”,唐人多用作仄声,此处读“zhòng”。
特别提示:感谢阅读!若本文能为您带来一丝启发或一刻美好,请多多分享转发,既是对我们的支持!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