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出处】

《后汉书·杨彪传》: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進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

【注释】

贫:贫困;少欲。

【释义】

指修炼的人能放弃人心的执著,一心求道。

今意:指人能安于贫困的环境而不改变志向。

【旁通】

一箪一瓢。《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辨析】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又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这都是些立身处世的经验之谈。而人活一世,能不能看淡对钱财的执著,对多数人来讲,都是很难的。难怪有高僧说,从古至今,天下熙来攘往的人群,无非是为了名利。

颜回,孔子最杰出的弟子,《论语》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孔子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那么,为什么是安贫乐道?为什么不是安富乐道呢?安贫乐道可以理解为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也可能是一条修炼的路,也未尝没有安富乐道的可能。其实这个贫富,在真正修炼者的眼里,不过是一时一世的表象,贫、穷、富、贵都是缘于不同的因缘得失,贫穷也好,富贵也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世间幻象,如果不能放下执著钱财的心,如何能做到安贫,又怎么可能乐道呢?贫穷,并不妨碍一心求道,富贵,心里也一点没在意。尽可能的看淡、放弃自己的执著和人的欲望,也许这就是安贫的涵义吧。

为什么要安贫?可能还有一层意思,人一旦把心思用在钱财上,想着要安富乐道,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而滋生的很多执著人心,却正是修炼者要完全放下,才可能一心向道,勇猛精進的。而且一旦求富贵了,对物质越来越多的占有,也会滋长更多的私心,欲罢不能,更是对求道的干扰。《圣经》中不也有这样的告诫吗·富人想要去天堂,就象骆驼要从针眼里穿过去这么难。富人不是不可能去天国,是执著钱财的心太难放下而难埃

而乐道呢,很多人觉的象颜回那样,怎么生活啊?要啥没啥,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其实那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衡量修炼的人,修炼的人有修炼人的乐趣,在修炼路上的精進不殆,本身就是乐在其中而又不足为外人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古人在治学中的生动比喻,而用一句修炼界的话来形容,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儒释道在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传承,也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安贫乐道的人,但在今天的共产中国,却演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象:“笑贫不笑娼”,贫穷而有志的人不再是人们真心称颂的对象;“穷且欲坚,不坠青云之志”也不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至于乐道,在中共鼓吹“无神论”、批判“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破坏殆尽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道”,当然更无从乐道可言了。

于是,在中共所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鼓动下,“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的古风不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们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假货盛行、腐败泛滥、世风日下、道德败坏都成了共产社会的一个普遍乱象。人们不仅会面临个人执著难放的烦恼,更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想要安贫乐道、脱颖而出也就更难。

幸而1992年****大法从中国的传出,给所有的社会阶层大开了方便之门,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修炼,都可以在所在阶层中做一个好人,“整个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的去人的执著心的过程。”(《转****》)迄今为止,****大法已洪传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转****》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更获得了数以千计的褒奖,数以亿计的学员们已经见证了****大法的美好。而“真善忍”的洪大力量也正在涤荡污垢,法正人心。

【例证】

《晋书》儒林,“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
立即阅读
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
豆豆
立即阅读
口述史
口述史
立即阅读
波洛圣诞探案记
波洛圣诞探案记
立即阅读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
雨果
立即阅读
神秘岛
神秘岛
儒勒·凡尔纳
立即阅读
羊皮卷(英)
羊皮卷(英)
奥格·曼狄诺
立即阅读
沉睡谋杀案
沉睡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