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原文】

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解】

(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生于西元前520年,可能卒于西元前

456年,春秋时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

科”,是“孔门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谥文,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大夫。

(3)谓之:被称为。

(4)敏而好学:聪明勤学。敏,聪慧。

(5)耻:羞耻。

(6)下问:向年纪、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阐述】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后来“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也可形容人谦虚好学。

【讨论】

(1)一开始,子贡为什么认为孔圉配不上“文公”这样的谥号?

(2)孔子认为孔圉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卫国国君赐给孔圉“文公”这个谥号?

(3)平时学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会求教于别人吗?你是如何克服羞于开口

的心理障碍的?

【造句练习】

例:不明白的就要不耻下问,才不会弄巧成拙。

例: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所以他才练就一笔好字!

【相似成语】

虚怀若谷、询于刍荛

【课后时间】

你能分辨“不耻”和“不齿”的差别吗?和同学讨论一下,并填填看。

◎不屑与之为伍,有瞧不起、轻视之意的是( )。

◎不觉得可耻、不认为羞耻之意的是( )。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佚名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古今佳作
古今佳作
铁凝,史铁生等
立即阅读
水浒传
水浒传
施耐庵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
七剑下天山
七剑下天山
梁羽生
立即阅读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立即阅读
陆小凤传奇
陆小凤传奇
古龙
立即阅读
大人物
大人物
古龙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