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以春节的热闹景象为载体,生动展现了除旧迎新的喜悦与生机。开篇“爆竹声中一岁除”以声响揭开时光更迭的序幕,“春风送暖入屠苏”则通过春风与美酒的点染,传递出暖意融融的节日氛围。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朝阳照耀千家万户、新桃符替换旧符的普世场景,既具象呈现了宋代新春习俗,又暗喻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全诗通过爆竹、春风、旭日、桃符等意象串联,在展现民间节庆热情的同时,更寄托了诗人对革新生活的深切期待。诗句语言明快如年画,情感昂扬如春潮,不仅记录了古代春节的鲜活风貌,更以万象更新的气象,揭示出生命轮回与时代进步的永恒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描绘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开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展现晴日湖面波光荡漾的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则勾勒雨雾中山峦朦胧的奇幻,通过天气骤变凸显西湖无论晴雨皆具风情。诗人进而以“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妙喻,将自然景观与古代美人西施相联系——西湖的晴如同西子浓抹的华艳,雨则似其淡妆的清雅,二者皆恰到好处。这个传神比喻既赋予西湖灵动的生命气息,更揭示出真正之美在于天然韵致而非外在修饰的哲理。全诗以人喻景,以景传情,在虚实相生中展现西湖的永恒魅力,同时传递出诗人豁达的审美眼光:美好事物本质出众,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总能展现独特风姿。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方塘为喻,生动阐释了读书求知与思想更新的深刻哲理。开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将书本比作澄澈如镜的池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则形象展现书中知识如天光云影般绚丽多姿、引人深思的景象。后两句自问自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池塘能保持清澈是因有活水注入,暗喻人的思想唯有通过持续阅读、吸收新知才能永葆活力与清明。全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抽象的读书感悟转化为具象的生机画面,在虚实相生中既展现了理学家的思辨精神,又传递出与时俱进的求知态度。诗人以浅显语言构建深远意境,提醒人们唯有不断汲取精神活水,方能映照万象、永葆心智的澄澈通透。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仕途奔波的矛盾心境。开篇“京口瓜洲一水间”以长江之隔点明地理空间的临近,“钟山只隔数重山”却通过山峦重叠暗示心理距离的遥远,形成微妙张力。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绿”字动态捕捉春色蔓延的生机,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则将思归之情托付于皎洁月光,在轻柔一问中倾泻出对回归故园的热切渴望。全诗通过水、山、风、月等自然意象的层叠交织,既描绘出江南春夜的宁静画卷,又深刻传递了诗人身处宦途、心系故土的复杂情感。语言看似平白如话,却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视角下,凝聚成中国古典诗歌中乡愁诗的典范之作。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庐山奇景为切入点,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开篇“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视角转换展现庐山千变万化的形态,“远近高低各不同”进一步强调山水呈现的多维美感,生动说明观察角度不同则所见各异。后两句笔锋一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置身山中反而难窥全貌的悖论,巧妙隐喻世人常因陷入事物内部而失去整体认知的普遍困境。全诗以游山观景之趣起笔,以洞明世事之理收束,在平淡语言中构建出层层递进的思辨空间。诗人通过庐山意象告诫我们:唯有跳出局部局限、保持宏观视角,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这种将诗性审美与哲学思考相融合的写法,使作品既是山水诗的典范,更成为启迪心智的智慧箴言。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以慷慨悲壮的笔调,抒发了诗人以身殉国的坚定志向。开篇“辛苦遭逢起一经”回顾凭借经书入仕的起点,“干戈寥落四周星”则概括四年来抗元战争的艰辛历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以柳絮喻国土沦丧之痛,“身世浮沉雨打萍”以浮萍比个人命运之艰,将家国悲剧与个人苦难融为一体。颈联巧用地名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展现战场失利后的忧愤,“零丁洋里叹零丁”道尽身陷囹圄的孤寂,情感层层递进。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金石掷地,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中,宣告宁可慷慨赴死也要让赤诚之心照耀史册的崇高抉择。全诗通过意象叠加、情感铺陈和哲理升华,在悲怆中迸发豪情,在绝境中彰显气节,最终凝聚成震撼千古的忠魂宣言,展现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脊梁。

山园小梅·其一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以咏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梅花超尘绝俗的品格。开篇“众芳摇落独暄妍”以百花凋零反衬梅花傲然绽放的姿态,“占尽风情向小园”凸显其独领风骚的孤高雅韵。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以水墨画般的意境,勾勒出梅枝映水的灵动姿态与月色中暗香流淌的幽微美感,成为千古传诵的咏梅绝唱。后四句通过“霜禽偷眼”“粉蝶断魂”的拟想侧面烘托梅花令人痴醉的魅力,而尾联“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则借诗人低吟与梅相伴的意象,表明真正的高洁不需歌舞宴饮的世俗热闹,只需与自然精神相契合的恬淡心境。全诗将物性与人格完美融合,在描绘梅花之美的同时,更寄托了诗人追求精神独立、远离尘嚣的隐逸情怀。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以辛辣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腐朽景象。开篇“山外青山楼外楼”以重叠意象勾勒临安城繁华竞逐的虚假太平,“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诘问直指统治者沉溺声色、不思复国的荒唐行径。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借暖风与酒气暗喻奢靡风气对人心智的侵蚀,“直把杭州作汴州”更以时空错位的尖锐对比,鞭挞了当局忘却国耻、苟且偷安的本质。全诗通过青山、歌舞、暖风等柔美意象与沉痛质问形成强烈反差,在看似平静的景物描写中注入深切忧患意识,既生动再现了西湖畔醉生梦死的世相,更以史为鉴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丧失忧患意识的享乐主义,终将导致家国命运的彻底沦丧。这首题壁诗犹如一面历史明镜,映照出荒唐时代的集体迷醉,至今仍闪烁着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以初夏游踪为主线,勾勒出三衢山道的盎然生趣。开篇“梅子黄时日日晴”打破梅雨时节的固有印象,用明朗天气定下欢快基调,“小溪泛尽却山行”通过舟行转山行的动态转换,展现诗人探索自然的盎然兴致。后两句“绿阴不减来时路”以浓荫蔽道呼应前文的山色葱茏,“添得黄鹂四五声”更以清脆鸟鸣点活静谧山境,形成视听交融的立体画卷。全诗通过梅子、溪山、绿荫、黄鹂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在看似白描的笔法中暗藏层次递进的空间转换,既捕捉了初夏山林的清新气息,更传递出诗人忘却尘嚣、沉醉于自然之美的闲适心境。这种在寻常旅途发现诗意的能力,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琐细的审美升华,使人仿佛随诗人脚步踏入那片绿意盈耳的山径,感受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命律动。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以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为灵感,通过灵动笔触勾勒出早春时节的生机盎然。开篇“竹外桃花三两枝”以竹绿桃红相映,点破冬去春来的微妙讯息;“春江水暖鸭先知”更以鸭戏碧波的直觉感受,揭示自然万物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感知。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江岸初生的蓬勃植被,“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借河豚洄游的想象拓展画面之外的味觉联想。全诗通过竹、桃、江鸭、蒌蒿等意象的有机组合,将视觉、触觉、味觉融为一体,在有限画幅中延展出无限春意。诗人不仅精准捕捉了早春特有的鲜活细节,更以“鸭先知”的哲理妙笔,暗喻真正的生活体验永远源于亲身实践。这首题画诗既赋予静态画卷以动态生命力,又在明快清新的语言中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法则的深刻领悟,成为宋代题画诗中以诗补画、诗画相生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