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唐・杜荀鹤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这首诗以夏日修禅为题,通过对比手法,生动阐释了“心静自然凉”的禅理。前两句“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极力描绘悟空上人修行环境的艰苦:时值酷热难耐的三伏天,他却闭门不出,仅披一件僧衣,而且房外连松竹这类能带来荫凉的树木都没有。这看似难以忍受的酷热环境,恰恰为后文的说理做了坚实的铺垫。后两句笔锋一转,直接点明主旨:“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诗人直言,真正要安于禅定、获得清凉,并不依赖于幽静的山林泉水等外部条件,只要内心能彻底熄灭一切焦躁、烦扰的欲念之火,自然就能进入清净自在的澄明境界,外在的炎热也就无法构成困扰。全诗语言质朴,说理清晰,通过外在的“热”与内在的“凉”的强烈对比,突出强调了禅宗注重内心修持、超越外在环境的核心思想,展现了修行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寄南山景禅师

唐・栖白

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

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这首诗通过一次拜访,深情赞颂了景禅师超然物外、禅心坚定的高洁境界。前两句“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记叙往事,诗人将景禅师比作东晋高僧慧远,一次林前的拜会,静听禅师蕴含真谛的话语,便觉世俗情缘皆为空幻,凸显了禅师佛法精深、点拨人心的力量。后两句“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则笔锋一转,从回忆回到当下,并升华主题:尽管时光流逝,禅师依然独守“寂寞”,但那并非孤独,而是远离喧嚣、潜心修持的宁静与自足。这颗坚定不移的“禅心”,足以让它从容面对外界一切纷扰变幻——任凭它桃花艳艳、柳絮纷飞,我自岿然不动。全诗以“林前见”的仰慕始,以“任起风”的礼赞终,通过对比世情的“空”与禅心的“在”,生动刻画了一位心静如莲、不为外物所动的得道高僧形象,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景仰之情。

题璿公山池

唐・李颀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这首诗以精妙的笔法,描绘了璿公山池的清幽景色,赞颂了高僧超尘脱俗的禅修境界与宁静心境。首联“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借东晋高僧慧远的典故,将璿公比作隐居修行的高士,点明其身份与环境的幽僻。颔联“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是千古名句:山石孤峰仿佛窥见世间万物皆空的法相,清澈池水与皎洁明月映照出高僧明净寂定的禅心,自然景物与佛法禅理完美交融,意境空灵。颈联“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进一步以动态描写展现璿公的法力与闲适:他挥动如意讲经,感动得天女散花;平日坐卧的禅房春草丛生,透出与自然相合的忘机之趣。尾联“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总括全诗,强调此地一尘不染,唯有像许询(玄度)这样的雅士高朋才配来访,反衬出璿公的高洁与山池的绝俗。全诗将山水景物与佛理禅趣相结合,语言清丽,意境幽邃,在描绘清幽山池景色的同时,深情礼赞了高僧澄明超脱的精神世界。

上归州刺史代通状二首·其二

唐・怀浚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这首诗以浅白如话的语言,道出了深切的时空感悟与禅意。前两句“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以重复的“东”字强调家乡的遥远,又以“岁岁有花红”写记忆中故乡永恒的美好,温暖而明亮。后两句陡然转折:“而今不在花红处”点出诗人已离乡远行,不在那花红之地;“花在旧时红处红”则写出花仍年复一年在故地绽放,仿佛时间凝固,不管人事已非。一个“旧”字与“红”字形成强烈对照——花依旧红,但人已不同,物是人非的怅惘、漂泊异乡的孤寂尽在其中。整首诗通过花与人的空间分离(人在外,花在家)和时间延续(花年年红),在简单重复的句式中形成深邃的意境,既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也暗含禅宗“无所住”的感悟:花开无意,人却多情;万物自在,人心徘徊。语淡而情浓,言浅而意永。

拨棹歌三十九首·其一

唐・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首诗以渔父垂钓为喻,通过空灵的画面传递深远的禅意。前两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描绘垂钓场景:千尺钓线垂直没入水中,一个波纹漾起,万重涟漪随之荡开,既写实又暗喻因果相续、心念迭生的世间法则。后两句陡然转折:“夜静水寒鱼不食”点出鱼儿不咬钩的“无所得”,但禅师却未显失望,反而以“满船空载月明归”收束——虽未得鱼,却揽一船皎洁月光归去。这“空载”正是点睛之笔:看似空无,实则盈满,暗示放下执着、心无所求时,反能拥抱整个世界的清明与自在。全诗以渔钓之“空”喻禅悟之“满”,在动静相生中揭示禅理:真正的收获不在外物,而在心境澄明,如月照空船,无牵无挂,方得大自在。

问道诵

唐・南台守安禅师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首诗以浅白语言道出了禅宗修心的至高境界。前两句“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描绘禅师静坐修行的状态:在南台焚香静坐,整日心神安定,所有杂念都自然消散。“凝然”二字既写身体端坐之姿,更写心念专注之境。后两句“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点明核心禅理:这种空寂并非刻意压制念头,而是因为内心本就清净澄明,已无俗事可牵挂。全诗通过“静坐”与“凝然”的外在状态,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禅修“本来无事”的真谛——真正的心静不是强行消除杂念,而是彻悟心性本空,自然无需思量。语言质朴却直指禅心,展现了禅师超然物外、自在通透的精神境界。

春暮书事

清・张止原

‌山苑浓阴覆绿苔,意行敷坐自徘徊。‌

‌池边柳弱莺难驻,庭畔花残蝶未回。‌

‌酒盏怕空先料理,柴门喜静且长开。‌

‌人生得丧何须计?一任浮云过眼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春山苑的静谧景色,抒发了诗人闲适自足、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首联“山苑浓阴覆绿苔,意行敷坐自徘徊”总写环境:山苑绿树成荫,青苔满布,一片幽深,诗人或漫步或闲坐,悠然自得,奠定了全诗宁静自在的基调。中间两联细写暮春之景与生活之趣:“池边柳弱莺难驻,庭畔花残蝶未回”以柳枝柔弱、莺蝶稀疏散去点明春暮时令,略带萧瑟却无哀伤;“酒盏怕空先料理,柴门喜静且长开”则生动刻画了诗人殷勤备酒、柴门常开的日常,凸显其安于清静、自得其乐的性情。尾联“人生得丧何须计?一任浮云过眼来”直抒胸臆:人生得失不必计较,且如浮云过眼,任其来去——这既是前文景与事的自然升华,也是诗人淡泊胸怀的点睛之笔。全诗语言清丽,景、事、情交融,在暮春的淡淡寂寥中透出豁达与从容,展现了传统文人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西江月·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首词是苏轼追悼恩师欧阳修之作,融合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与豁达的宇宙观。词人以“三过平山堂下”开篇,旋即以“半生弹指声中”将时空压缩,道出人生倏忽、时光无情的震撼体验。“十年不见老仙翁”直抒对逝去导师的思念,而“壁上龙蛇飞动”则借欧阳修墨宝犹存,生动勾画出其精神风骨的永存,物是人非的怅惘弥漫字里行间。下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巧妙化用欧阳修名句,以春风杨柳的永恒生机来追怀文章太守的文采风流,哀而不伤。最后的哲理升华震古烁今:“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不仅转头成空的往事是空,即便未曾转头、正在经历的一切,也不过是大梦一场。这比一般的“空无”之叹更为彻骨,揭示了人生虚幻的普遍本质,展现了苏轼融合佛老思想后,超越悲欢、洞察世事的终极达观。全词在今昔对照、存殁感应与梦空哲思之间跌宕回旋,情感深沉而境界超旷。

望江南·西方好

宋・净圆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

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

人世自纷纷。

凝望处,决定去栖神。

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

方好任天真。

这首词以净土宗的信仰为背景,表达了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对人世纷扰的超脱之情。词的上片以“西方好”开篇,直接赞叹西方净土的殊胜,称只要心念坚定即可超脱尘世烦恼。“一点灵光随落日”比喻生命终结时灵性不灭、往生净土,“万端尘事付浮云”则形象地将世间琐事视为过眼云烟,而“人世自纷纷”一句更凸显尘世的喧嚣与无常。下片“凝望处,决定去栖神”表明词人决心栖心净土,接着以“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描绘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在金色大地的光明中漫步,在玉楼中禅定安坐,身心皆得自在。结尾“方好任天真”点明唯有超脱红尘,才能回归本真、任运自然。全词语言简净,意境超旷,通过尘世与净土的鲜明对比,抒发了对清净佛国的深切渴慕与对修行生活的坚定信念,充满宗教的虔诚与哲思。

鹧鸪天·次韵陆务观贺东归

宋・史浩

我本飘然出岫云。挂冠归去岸纶巾。

但教名利休缰锁,心地何时不是春。

竹叶美,菊花新。百杯且听绕梁尘。

故乡父老应相贺,林下方今见一人。

这首词以明快洒脱的笔触抒发了辞官归隐的畅然之乐与超脱心境。词人以“出岫云”自喻,开篇便道出本性向往自由,如今挂冠归去、岸巾逍遥,如云返自然,暗含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接着直抒胸臆:只要挣脱名利的缰锁,内心便永远如春日般明媚,这一句既是自勉,亦是对友人的共勉,充满哲理意味。下阕以“竹叶美,菊花新”写归隐后的闲适生活,纵酒百杯、乐声绕梁,尽显酣畅自得;末句“故乡父老应相贺,林下方今见一人”更以家乡父老的庆贺烘托归隐之荣,并以“林下一人”自许,暗含对隐逸高士身份的欣然自矜。全词语言疏朗,情感奔放,将辞官之决绝、归隐之闲乐与心境之澄明融为一体,展现了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命情怀。

来源:古典诗词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