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唐・刘禹锡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这首酬答诗以简淡笔墨道尽半生沧桑。首句“二十馀年作逐臣”如重锤落定,浓缩了诗人屡遭贬谪的坎坷经历;次句“归来还见曲江春”陡转轻快,春色依旧的曲江,既是命运馈赠的慰藉,更暗含物是人非的苍凉。后两句自嘲中见傲骨:白头醉态虽惹人笑,却将贬谪的苦楚化作花间一醉,看似颓放的表象下,实则是历经劫波后的超然。末句“老醉花间有几人”以诘问收尾,既是对命运无常的叩问,更是以独特生命姿态对抗时光消磨的宣言。全诗激荡着贬谪文人的精神突围,在醉与醒、老与春的张力中,完成对苦难的审美超越。
题扇
唐・许坚
哦吟但写胸中妙,饮酒能忘身后名。
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
这首诗以扇面为天地,勾勒出文人隐逸的理想图景。首句“哦吟但写胸中妙”如墨笔开卷,展现文人即兴抒怀的创作本真;次句“饮酒能忘身后名”承接而下,在酒香中涤净功名之累,完成精神卸甲。后两句“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转入超然之境:诗酒构筑起独立于俗世的时间维度,“一溪风月”的澄明意象则铺展出空灵的生存空间。全诗巧用扇面的有限尺幅,承载无限的精神自由,在动静相宜的笔触中,将文人追求的诗意栖居凝练为永恒的生命定格,折射出唐代士人“大隐于艺”的精神突围。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以山花佐酒,泼墨挥洒出谪仙人的真性情。首句“两人对酌”与烂漫山花相映,不事雕琢间尽显魏晋名士风骨;连叠三个“一杯”,似闻陶然碰盏声穿透千年,将诗仙的疏狂气韵推向极致。醉后逐客的率性之语,恰如嵇阮再世,破除俗礼的真诚反显知己默契。末句漫邀明日抱琴重聚,在山水琴韵的期许中,将一场寻常对饮升华为永恒的精神盛宴——这既是盛唐文人生命美学的鲜活切片,更是李白“天地即酒壶”的浪漫宣言。
寄杜光庭
唐・张令问
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
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
这首诗以林泉之乐反照庙堂桎梏,构筑出世入世的精神天平。首联以诘问起势,“朝中宰相”与“林下神仙”的二元对立,在价值叩问中颠覆传统功名观。颔联“一壶美酒”承陶潜菊酒之遗韵,“一炉药”接续葛洪丹鼎余烟,松风昼眠的意象将道家的自然观照与隐士的生命美学熔铸一体。全诗在药香酒韵间架起超越性的精神维度,将魏晋风度与道教修行糅合,最终在松涛清梦里完成对士人“仕隐困境”的诗意突围,展现出晚唐文人特有的末世逍遥智慧。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以九个“一”字串联秋江画卷,在数理秩序中构筑禅意空间。首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以物象并置勾画隐者轮廓,次句丈尺计量突显渔具细节,数字的精确性反衬出天地无垠。后两句将歌声、酒樽注入寂寥江面,“独钓一江秋”终以人景合一收束——钓者所钓非鱼,乃是将萧散秋气、浩渺时空尽纳胸次。全诗如水墨点染,在数字的节制与意象的疏朗间,抵达神韵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至境,将文人画的留白哲学转化为诗歌的玄妙禅机。
渔父
南唐・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以数字禅机构筑渔隐者的精神图谱。上阕连用四个“一”字,“一棹春风”与“一叶舟”在数理秩序中暗藏道家齐物观,“茧缕轻钩”的细微处尽显物我相谐。下阕“花满渚,酒满瓯”的叠字如涟漪荡开,将视觉之绚烂、味觉之酣畅熔铸为生命的圆满形态。结句“万顷波中得自由”如长镜头推远,在浩瀚江天与微小渔者的悬殊比例中,完成从物质空间到精神维度的飞跃——这既是未登帝位时的李煜对江湖天真的深情凝望,更在五代乱世的裂隙里,为后世文人镌刻下永不褪色的自由图腾。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首词以谪仙气韵泼洒出词人的精神宣言。上阕自封“清都山水郎”,“给雨支风”“留云借月”的奇幻笔法,将庄周逍遥游化为具体的神职任命书。下阕“诗万首,酒千觞”如长江叠浪,冲决“侯王”构筑的世俗堤岸;玉楼金阙与洛阳梅花的空间对峙,在醉眼迷离间完成价值重估——簪梅醉饮的狂士身影,既是魏晋风骨在宋代的隔空回响,更是文人将个体自由凌驾于庙堂秩序之上的美学判决。全词在仙官幻想与市井沉醉的双重变奏中,奏响了北宋末季最具叛逆色彩的生命狂想曲。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以雨中独行为镜,照见中国文人的精神突围。上阕“穿林打叶”的实景与“吟啸徐行”的虚笔交织,在竹杖芒鞋的简朴意象中,将贬谪苦旅升华为“烟雨任平生”的生命哲学。下阕料峭春寒与斜照相迎的冷暖交替,暗喻宦海沉浮的阴晴不定。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如禅宗公案,以否定式超越二元对立——这既是乌台诗案后的心灵涅槃,更是将老庄齐物观熔铸为诗性智慧的典范。全词在行走的动态中凝固永恒,让骤雨斜阳都化作勘破荣辱的菩提道场。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这首词以螺旋式愁绪叩击南宋文人的精神困局。上阕“避愁登楼”的悖论,在“愁随人升”的荒诞中揭开幕府:江山易色与亲朋白头的双重褶皱间,潜流着志士蹉跎的时代阵痛。下阕“归休”叠音如重锤击打功名锁链,“浮云自由”的终极叩问,在出世入世的天平上悬置永恒矛盾——这既是豪放词人对“封侯”价值的犀利解构,更以云水禅机照见主战派文人的精神突围。全词在愁云与浮云的意象对撞中,将个体的生存焦虑升华为整个时代的灵魂自省。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金・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此曲以归隐图卷铺展遗民文人的精神皈依。上阕“重冈隔断红尘”如斧劈时空,在远岫长松的构图间确立遗世坐标;“村落年丰”的烟火气与山水清音达成微妙平衡。下阕“种木种谷”的农事托付,暗藏老庄“弃智绝圣”的生存智慧;“明月清风”的私有化宣言,将陶潜采菊的经典意象推向极致——醉醒之间的永恒循环,实则是以肉身感知重构时间秩序。全曲在农耕文明的肌理中埋藏遗民泪痕,却在酒痕月影里酿出超越性的生命醇香,完成从金元易代创伤向永恒山水清音的审美涅槃。
来源:古典诗词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