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13%

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宋国蒙人,曾为蒙地漆园吏。庄子生活在战国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当时周朝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感到无比的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对庄子的人格作过这样的描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其书

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都源于晋代郭象注本《庄子》,此本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共三十三篇。最早的著录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庄子》五十二篇”,可见庄子的著作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关于《庄子》三十三篇真伪问题的提出,始于宋代的苏轼,他认为杂篇中的《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而《渔父》《盗跖》诋毁孔子,均属伪作。后来亦有不少学者或从学术思想、或从文笔风格、或从历史事件出发,研究各篇的归属问题。虽有人立论过于武断,也大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为庄子后学所作,杂篇要复杂一些,如《说剑》一篇,显为纵横家言,与庄学无关。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所谓的“道”,简单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关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由于庄子在阐述中,从自然层面扩大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这一思想出现了片面化和消极的倾向。我们常说的“老庄哲学”这一概念,无形之中就打上了这一烙印,往往忽略了“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其二,庄子在老子有关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彼此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除了产生万事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全书都在诠释,而在《逍遥游》篇有集中而形象的描述。庄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在利益面前“无己”,在事业面前“无功”,在荣誉面前“无名”,才可能“乘天地之正”(掌握自然规律),而“御六气之辩”(驾驭天气变化),走上自由之路。

其四,书中也反映了一些生活中的辩证认识,其中描述最多、表现最为充分的,是关于“无用之用”的命题。这一命题的论述,例证视角广泛,内涵丰富,既包含“善于大用”、“物尽其用”的思想,又含有“有失必有得”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理念。有的学者把庄子的这类认识称之为“庄子处世哲学”,并冠以“滑头”二字。其实,这种看法既忽视了社会生活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和人们对这一规律性认识的必要性,也忽略了庄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当时庄子正处于昏君乱臣当道的战乱时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重税与苦役双重压榨下的百姓,能够避免尸横草野已是万幸了。对此,庄子不仅寄予无限的同情,还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提供“处浊世避患害之术”(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滑头”之有?这反倒正是庄子的伟大之处。

庄子的美学观点

庄子的美学观点与儒家的美学观点恰成鲜明的对照。庄子认为,世代的衰微与性情的丧失,就在于物欲的膨胀和艺术、智巧等的出现与发展,他指出:“文灭质,博溺心。”认为只有抛弃了音乐,毁掉了文绘,才会使耳目恢复聪明;只有破坏了机械,才能获得真正的技巧;只有把流行的种种人为的装饰统统抛掉,人类才会返朴归真。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文艺术。然而庄子在生活实践和艺术(文章写作)实践中,却无法摆脱潜在的固有的审美意识,特别是他杰出的艺术气质,使得《庄子》一书在否定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特有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对待美与丑的关系,如同对待有与无、是与非、大与小等等关系一样,庄子认为它们彼此是不确定的、没有区别的,一切在于主观的感受,美的可以说是丑的,反之丑的也可以看成是美的。《山木》中所载逆旅小子的话,“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就反映了这一观点。这种认识,实际上取消了美的质的规定性和美的客观性。

其二,对自然之美的特殊认识与追求。庄子虽然从理论上反对艺术,反对雕琢情性,要求无知无欲无为,但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情感,对艺术有着精湛的见解,并且对大自然有着极深厚的亲和力,特别是他不仅摆脱了繁重劳动与自然审美的对立,而且超越了儒家从功利和伦理出发的以道德比附自然的局限,使得他能够达到一种不以物累形的超出实践功利目的的悠然潇洒的身心状态,来观察自然,并融入到自然中去,逍遥于广阔的时空,达到以天合天的物我和情景天然凑泊的境界。这样,庄子在否定艺术美的同时,也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在否定雕琢之美的同时,也发现和肯定了素朴之美;在否定五声五色的声色之美的同时,也发现和肯定了无声无色之美。

其三,庄子虽然斥责文害情性,但他在创作上却竭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抒发愤懑之情,因而开创了超常之法和风格上的瑰奇之态。这在《庄子》书中,有充分的表现。在创作手法上如此,对无声之乐、至乐、天籁的描写与赞美也是如此。例如《天运》中论《咸池》之乐,所描写的“卒无尾,始无首”,听之“始于惧,次之怠,卒之与惑”的音乐审美心理变化过程,就鲜明地反映了庄子以超常的心态、超常的感受,对超常修道活动的一种怪奇浪漫的艺术再现。在庄子的文章创作中,他既是怪奇创作思想手法的开创者,也是非中和审美观念的开山祖。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特色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一部杰出、深刻、优美、生动、充满怪奇创作手法、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集,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无与伦比,是值得我们永久开发的艺术宝藏。现仅就较为突出的几点略加介绍。

其一,开创了“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庄子不仅提出了三言之名目,还对三言在行文中的作用、自身的艺术风格特色,以及运用它的背景原因等,作了明确的说明(请参阅《寓言》首段及《天下》论庄子学派一段,这里不再详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三言创作论”的理论建构。不仅如此,这一理论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完美的实践,《庄子》一书所取得的举世称誉的成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三言创作论”的完美实施。

其二,善于创造宏伟、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由于庄子自身对自然之道的深邃认识、在养生体悟上所达到的很高境界,加以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一旦天机触发,笔椽大开,手下绝非等闲之人、等闲之物、等闲之景。如《逍遥游》写鲲鹏的气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人间世》写栎社树之雄奇,“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人间世》《德充符》等篇塑造了一系列形体残缺、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往往都是“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诞人物,而正是在这样丑陋的形体上,寄托了庄子最美好的理想。

其三,善于用讽刺的手段、幽默的笔触去揭露黑暗、抨击邪恶,尤其是针对当权者的虚伪与趋炎附势之人的卑下,尤为入木三分。如《外物》写庄周家贫,向监河侯借粮,而监河侯却回答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虚伪奸诈的面孔暴露无遗。又如《列御寇》写得志小人曹商,因替宋王办事受赏,竟在庄子面前炫耀说:“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漫画化的曹商,其卑下可怜之相跃然纸上。此外,对于世上的龌龊现象,庄子时而又用轻松幽默的笔触、白描式的小说笔法,不留一点褒贬痕迹,介绍给读者。例如《外物》中所写“儒以《诗》《礼》发冢”一段则是,确实是“奇事奇文,读之令人失笑”。

其四,《庄子》一书,其笔法之多端、变化之繁复,非常突出。除总体大局上有“三言”的布置安排外,在具体情节的进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往往穿插使用诸如叙事、议论、引证、比喻、描绘等手法,使文章鲜明生动、曲折含蓄、富于变化,意味无穷。正如清代学者林云铭评价《逍遥游》所说的,“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雾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庄子因》)。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反映在庄子思想和庄子文学成就两大方面。从思想方面看,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当时,形成了与儒、墨鼎立的形势,而后作为儒、道、释三大家之一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中国近两千年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作为老庄哲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为人处世上的清廉正直和真实无虚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都是有益于人的道德思想境界的提高的,对儒学提倡的敬业献身精神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当然,老庄思想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因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相反相成的,倘若一味地追求“无为”的境界,脱离作为社会人应该尽到的社会责任,也将走向反面。

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思想尚须有积极与消极的鉴别,而庄子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及创作手法,则纯是积极进步的,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诸如风格的多样化、创作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针对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与艺术表现上的浪漫主义手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庄子思想对历代的学者、作家都有很深的影响。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等人,他们从不同层面汲取有益的成分,成就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卓著地位。我们相信,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将继续源源不断地从《庄子》书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本书编写情况

本书以中华书局版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个别文字于义不通,据先贤考订及古本改正。本书之题解、注释及译文参考和借鉴了先贤的诸多研究成果,恕不一一说明。今人著作中,主要参考和借鉴了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陆永品先生《庄子通释》,受益良多,谨致谢意。

本书为系列丛书之一种,鉴于篇幅的限制,采取了如下办法,即内篇全文录用,外篇与杂篇大多为选录,根据段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及其影响的大小择善选用。所选段落均在题解中说明。

---孙通海

---2015年10月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立即阅读
毛泽东自传
毛泽东自传
埃德加·斯诺
立即阅读
美国反对美国
美国反对美国
王沪宁
立即阅读
夜话上甘岭
夜话上甘岭
聂济峰
立即阅读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严文明
立即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墨人
立即阅读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
立即阅读
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
鲁迅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