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不会跟任何人产生深度链接
繁体高手不会跟任何人产生链接。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提醒是,在你还没有能量和能力去影响他人,或容易被他人干扰时,不要与任何人深度链接。
深度链接是一场能量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能量的流动,当你尚未具备足够的定力和智慧时,过早与他人深度交心,就像在暴风雨中敞开窗户,你不知道会进来清风,还是寒流。
许多人的能量损耗并非来自独自修行不够,而是来自无意识的能量借贷。向低频的朋友倾诉,反而被朋友的负面情绪反噬;与认知不同频的人争辩,消耗心神却无共鸣;在男女关系中随意链接,共享了不该承担的业力。
真正的修行者往往言语精简,交往克制,这不是冷漠,而是深知,言多则气散,缘深则业重。
半熟关系才是长久之道。观察自然界会发现,树木并肩生长,但根系保持安全距离,磁铁同极相斥,反而维持稳定结构。
人际交往亦如此,走得太近,容易陷入情绪共生。对方的小缺点被放大成不可忍受的瑕疵,原本欣赏的功德因熟悉反而视而不见。
高手都懂得留白的智慧。说话留三分,避免言机轻泄,交情留一线,防止能量透支。
男女链接慎之又慎。特别要警惕男女之间的深度链接。能量纠缠,每段关系都会留下能量记忆,过多链接会导致磁场混杂。共业牵连,一旦发生关系,双方的业力就会相互影响,福报损耗。在不合适的缘分中沉溺,会折损本来的好运。
这不是禁欲,而是清醒。露水情缘如同借高利贷,快乐一时,业力长久,正缘关系好比定期存款,细水长流,福泽深厚。
真正的链接是心有灵犀。最高级的交往状态是,不必解释,对方自然心领神会,无需捆绑,彼此能量同频共振。
守护能量的三个准则是:
建立能量防火墙,对消耗型关系学会礼貌拒绝,不参与低频的八卦和抱怨。
践行语言断舍离。不轻易讨论修行体悟,除非遇到真同道,对质疑一笑而过,不争辩不解释。
保持清净身语意。远离混乱的男女关系,定期独处,净化能量场。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最大的慈悲是首先不消耗自己,最高的智慧是懂得及时止语。
如同庙宇的门槛,不是拒绝众生,而是提醒,入此门者,请先净心。
弱者总是成群结队,强者总是特立独行。
真正的高手不会跟任何人产生深度链接,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跟任何人走得太近,都会看到对方丑陋的一面。
比如自私、攀比、嫉妒、占有欲。
但是这些并非仅仅是对方的缺点,而是人性本来如此。
反之,泛泛之交的距离感,会让我们模糊掉对方的缺点,只感受到对方对外展示出的美好。
留有一些神秘感,然后互相欣赏,这才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最好状态。
很多人之所以总是被人际关系所伤,就是因为他跟别人走得太近了,而且总是一厢情愿地把道德放到利益之前,并且期待对方也如此。
美其名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实际上,所有的道德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想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被别人所伤,最好的心态是:
默认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假设所有人都是重利的。
抱着交易的心态去接触人和事,尊重价值交换的原则,不拿不占,既不亏欠别人,也不会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
刚开始可能会感觉有点不近人情,但是时间久了,你就能逐渐感受到对方的善意,才有可能慢慢发展出感情。
反之,如果你默认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的、重情重义的、无私奉献的,那么你会经常陷入到失望、痛苦的情绪中。
时不时就会“看穿他的真面目”,隔三差五就会仇恨一个人。
其实,所有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不是你“看穿”他们了,而是你的“预设”根本就是错误的。
很多自诩“道德高尚”的人(其实都是能量非常虚弱的人),特别愿意相信别人都是单纯的坏人,自己则是复杂的好人。
而明白人都知道,很多事情很多人,不能单纯地用好和坏来形容,这里面的灰色地带太多了。
但唯一不变的是,这个世界赤裸裸地喜欢强者。
自己变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来源:大斐笔记、孤岛隐士山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