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赏析】

首句写自己登临观赏时的所见所闻。“山色江声”,开头即点出秣陵的形势特点。南京是有名的石头城,城内有蒋山、清凉山等,又地处长江岸边,地势雄伟。然而这雄伟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呈现出一片寂寥、冷落的景象。或许这寂寥冷落之感,是诗人心情的折射吧。

次句,“十三陵树晚萧萧”,十三陵,乃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南麓。极富诗人气质的作者,其思维此时是相当活跃的。身在秣陵,却一下子联想到北京去了。这句不是眼前景的实写,而是想象,作者想象此时十三陵的景象同样也是萧瑟的,作者的思绪跳跃性极大,颇有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意味,南北两京千里空间,在作者的联想里连接在一起了。这样写,就不是泛泛地抒发怀古之情,而是具体有所指了。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他的陵墓——孝陵就在南京中华门外的钟山脚下。明成祖驱逐了建义帝,登上皇帝宝座,将京都迁至北京。所以,只有南、北二京合在一起,才能代表整个明朝。

头二句一实一虚,互为补充,实以眼前景物指代,虚则以十三陵地名指代,而以“寂寥”、“萧萧”暗示整个明朝已成为历史的过去,留下的只是令人寂寥萧瑟的苍凉冷落之感。

三、四句,“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中原事业”,与“江左”相对而言,指统一的局面。此指明王朝的基业。“江左”,泛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这里的“江左”,有两方面含义: 一指南明。明亡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先后在南部各省称帝,对诸王所建的政权,旧史称为南明。这里指建都南京的福王。一指第四句中的“六朝”。“江左”二字带历史特色,专指孙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的统治而言。他们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为“六朝”。第三句是说,“中原”与“江左”一样,即无论是统一的明王朝,还是偏安的南明,都同样地灭亡了。一个“如”字,加强语气。接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结句,作者认为,何必慨叹六朝的兴亡呢。六朝时代,统治者昏庸无能,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芳草”,向来与怀人有关,在一些咏六朝的诗词中多采用之。窦巩《南游感兴》诗: “伤心欲问南下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王安石《桂枝香》词: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都是以芳草长绿,来反射王朝兴衰,世事迭变犹如过眼云烟。作者却一扫以往怀古之作的忧虑情调而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理所当然的。以写景的前两句历史陈迹的“寂寥萧瑟”,原本可以引向感伤的情怀,但作者却从历史的陈迹中感悟到王朝更替的必然性,这是一种新的境界。从这点看来,这首诗突破了前人的金陵怀古之作,既有新意,又有真情实感,颇为苍劲有力。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中国童话选
中国童话选
立即阅读
毛泽东年谱(四)
毛泽东年谱(四)
立即阅读
毛选第三卷
毛选第三卷
毛泽东
立即阅读
当代冤假错案
当代冤假错案
网络摘录
当代中国重大冤假错案
立即阅读
要闻时评
要闻时评
立即阅读
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
凌力
立即阅读
家春秋
家春秋
巴金
立即阅读
季羡林人生智慧
季羡林人生智慧
季羡林
chan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