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鉴赏】

悲秋是我国古代士大夫的典型情绪。“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的《九辩》是悲秋的最早也最脍炙人口的篇章,它不但敏锐地把握和准确表现了深秋景色,还以悲凉秋景作为衬托,抒写了才智之士怀才不遇、客居失意的落魄感伤情怀。“坎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这些动人的诗句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深切共鸣,这首诗正是写深秋客居的悲怆之情的。淮西,淮河北岸一带的习称。

开头两句写景、叙事,烘托气氛。西楼,本泛指宴饮场所,晏几道《蝶恋花》写道:“醉别西楼醒不记。”《隋书·天文志》称: “日……行西陆谓之秋”,这里暗中关合秋景,暗示悲秋之意。深秋之时,淫雨绵绵,霜风凄紧,关河冷落,夜阑酒尽,西楼听雁,这是多么悲凉的情景。风雨已属不堪,酒尽倍增凄寂,过往的大雁更触发了诗人心中郁结的乡愁,层层翻进,加倍渲染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凄凉冷落,从而逼出下文。

上面两句写秋夜酒尽西楼的所见所闻,第三句转而写所感,但诗人并不在字面上诉说自身愁苦,“行人头尽白”的意象,即已将一切的悲欢,喟叹尽纳其中,“头尽白”本为实写,着“莫怪”使之虚化,以劝慰口吻出之,强自宽解,含蓄深永。

末句为全诗之眼,全诗本以“悲”一以贯之,这里即明白点出一切愁怨的根源全在于身居异乡。时逢深秋,故而触景伤情,夜不能寐。从诗题的“夜坐”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停灯问晓,抱影无眠”之夜。在这样的夜晚,今昔悲欢,万千思绪一齐涌上心头,它剪不断、理还乱,无可排解,难以言说。以“异乡秋色不胜多”作结,情景相激,正有无限深长的意味。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
立即阅读
毛与中国抗战
毛与中国抗战
夏燕月
立即阅读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曹雪芹等
立即阅读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立即阅读
古籍序跋集
古籍序跋集
立即阅读
集外集拾遗补编
集外集拾遗补编
立即阅读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水浒传
水浒传
施耐庵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