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略彴缘溪一径分,千林香雪照斜曛。道人不作寻花梦,只道漫山是白云。

【鉴赏】

熹宗天启四年 (1624)秋天,钱廉益再次应召入朝,以翰林编修,充经筵日讲官,历詹事府少詹事,纂修《神宗实录》。五年,阉党崔呈秀作《东林点将录》,列谦益为“东林”党魁,御史陈以瑞弹劾他。五月,被“削籍”归家。崇祯元年(1628)春游苏州。

这首诗是元年正月游览苏州城西一带山水时写的。当时城西诸山,广植梅花,不独玄墓、邓尉等地为然,即更西北的铜坑、查山、西蹟(ji)诸山也是如此。这首诗前面的一题是《十七日早晴,过熨斗柄,登荣山,历西蹟、弹山,抵铜坑,还憩众香庵》。熨斗柄、荣山(即查山)、西迹、弹山、铜坑,都是苏州西北太湖附近之山。当时无锡城北五里有众香庵,见谦益所作《双河众香庵记》,距离上述诸山较远,非同时可到,非此诗所写之庵。诗中众香庵的具体地点,《苏州府志》未载,疑在查山(荣山)或铜坑的马驾山。查山梅花很盛,查应兆《查山隐居记》载宋人查莘隐居于此,“种梅结屋,自榜曰梅隐庵”;马驾山,汪琬《游马驾山记》说:“绵谷跨岭,无非梅者。”

前一题诗,对熨斗柄到铜坑诸山的梅花之盛,作了具体描写:“探奇历晴雨,寻花越阡陌。茫茫梅花海,上有香雾积。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颇刻画尽致;作者又鉴于历来咏梅诗多,好的意境已发掘殆尽,所以这首绝句,只好另出手眼,以奇制胜。

诗之“奇”,并不表现为生险警异;相反的,却是一味为自然平易。起二句说:从沿溪的小桥(略彴)进入小径一看,照在斜阳中的千林梅树,像“香雪”一样,平易叙事,却简洁而有神韵;以“香雪”二字写梅花盛开尤有力,因为非大片梅花不能成雪,似雪者非梅无异样清香。后来宋荦在马驾山崖壁题“香雪海”三字,使马驾山梅花之名大著,似乎曾受这诗的启发。此二句叙述;结二句改用议论,从反面进一步烘托梅花之盛。如果把梅花满山开放,直接比为像山中笼罩一片白云,诗境就平熟了。作者不出此,而说庵中“道人”习见了,根本不把梅花当作一回事,不做“寻花梦”,尽管梅树成林,美景非常。他却当成“漫山”的“白云”罢了。这里用的是佛家的“遮拨法”,把梅花之美轻轻否定了。从世俗的眼光看来,“道人”的想法未免“痴拙”得近乎“煞风景”;从佛家的眼光看,“道人”的修养却高,他的“六根”不为“六尘”所动,梅花的色、香、味诸尘,他都能以清净心对待,不惊不爱,不执不滞,视为白云起伏般的平凡现象。故意贬低梅花的吸引力,以“道人”的特殊反应从反面写梅花之盛与白。梅花盛得出奇,白得出奇,导致“道人”的想法出奇,这样一写,诗境也就显得很出奇了。谦益好谈佛理,诗文中常自称“道人”,诗中的“道人”表面指自休长老,实际上也隐含诗人自己,代人设想,即是道着自家心理。

此诗以写僧人的“痴拙”而赞美其心境的超脱;以写僧人对梅花的轻视烘托梅花的美盛;贬低僧人实为赞美僧人;贬低梅花实为赞美梅花、热爱美景。结联层层妙理,皆从反面透出,从深处透出;理寓于事,不正说,不直说,不多说,使诗语浅显自然,而用意曲折新奇。是善于融化佛理以入诗,善于化平易“痴拙”为新奇的佳作。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