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16%

哑哑乌啼起戍楼,朅来登望事堪愁。山横雁碛皆东下,江刬龙荒尽北流。金甲日凝千帐晓,画旗风急六台秋。征夫绝塞踪难定,肠断尊前玉腕骝。

【鉴赏】

这是一首登楼眺望之作。时吴兆骞还在谪戍途中,行程已过沈阳。“戍楼”确切地址则不详。登楼的时间是早晨。首联即渲染了登楼的氛围。在一片乌鸦的“哑哑”啼叫声中,诗人以充满忧虑的心绪,登上城楼,放眼远望,一时间往事连绵,涌上心头,真是怨愁交加,不堪回首。“啼”、“愁”二字,照应得很妙。正是乌鸦的乱“啼”,引起了诗人的悲 “愁”,这二字不仅富于逻辑性地表达了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朅来”作“去来”解。诗人来去匆匆,登此边防城壁,首先摄入眼帘的是东北地区的山山水水。极目荒凉,缘事而起,怎能不令人哀愁呢?

“白草黄沙,冰天雪窖”(徐廉《孝廉吴君兆骞墓志铭》语)。颌联承上而写,描绘了一幅广袤无际的荒凉山丘,滚滚北流的松花江的风光图。“雁碛”,泛指北方沙漠之地; “龙荒”,指东北荒原。“横”、“刬” 二字,使“山”和“江”动化了——大山横卧在沙漠之上,江河刬削于荒原之间,真是把江山写活了。“东下”、“北流”,又活写了山和水的 “走向”,其间,渗透了诗人的审美趣味,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疆山水的爱! 吴兆骞的边塞诗,为东北的山河生色者,不胜枚举。例如,在他的笔下,对“雁碛” (北方沙漠) 的形象,便作了种种描绘: “苍茫大碛旌旗行”(《秋笳集》卷三《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写军旗猎猎,威武雄壮的行军途中的“苍茫大碛”; “猎罢班声夜碛空” (同上《野宿》)——写打猎回来,夜幕降临时的广阔“碛空”; “雁声秋满碛”(同上,《晓望》)——写雁声充耳的“雁碛秋色”……凡此,可见吴兆骞边塞诗丰富多彩之一斑。

颈联别开生面,写得更富有新意。诗人的视线顺着向东绵延的高山和向北流淌的江水,延伸开去,到达边疆,却看到了一派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壮烈场景:在那辽阔的荒原上,排列着一队队战士,他们的甲衣,在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片战旗如海,猎猎地飘扬在秋风之中,它们插遍了盛京各地……清代流入最初被发遣东北之际,正是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与驻军一起奋起抵抗不断窜入我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烧杀掳掠的沙俄侵略者之时,诗人吴兆骞正是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讴歌了这一悲壮而雄伟的抗争场面。这里,诗人运用了“速写法”,取“晓日”之景,勾勒“金甲”耀目、“千帐”森列之状;又取“秋风”紧吹之景,绘出“战旗”猎猎之图,从而构成了这一轰轰烈烈的抗俄战斗场面!

“征夫绝塞踪难定,肠断尊前玉腕骝。”末联两句,诗人直抒内心的愁苦之情。也许诗人在想自己还是个被流放的犯人,即所谓的“征夫”;也许想到塞外的谪戍征途上,自己行踪不定,即使日夜兼程,还惟恐误了时日,所以登高远望,见此壮烈场面,不禁悲从中来!诗人“此时此地”,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解闷:“以酒浇愁!”结句,则描述了诗人“把酒看马,不觉肠断”(玉腕骝,名马。)的感人情景。这等收笔,悲壮激越,令人回肠荡气,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诗从渲染悲凉气氛起笔破题,登上城楼,而后真实地描写举目所及的关外风光,绘声绘色,颇具边塞诗特点,五、六两句写得豪气横溢,结句更富有情韵,全诗一气呵成,真是唐音之遗,令人百诵不厌。

〔注〕:六台:清代盛京(今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地名,以台称者有清水台、救兵台、东江台、半心台、杨家台等。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中国名人
中国名人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严文明
立即阅读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鲁迅
立即阅读
毛泽东年谱
毛泽东年谱
中央文献研究室
立即阅读
禅学知识及智慧
禅学知识及智慧
柏树子整理
立即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阿加莎·克莉丝蒂
立即阅读
越女剑
越女剑
金庸
立即阅读
小李飞刀
小李飞刀
古龙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