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作品简介】

  《无题.其一》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

  【原文】

  《无题.其一》

  作者: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解】

  1、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讲解】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无题四首》的第一首,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她说要来相会,其实是句空话。自从上次离去后,就再也不见踪影。“我”在楼上苦苦等待,直到月上西楼,五更钟响。这两句写诗人等待情人赴约时的焦灼与惆怅。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诗人在睡梦中由于梦见远别,悲啼不能自已,于是梦醒后马上提笔写信,心情急切,连墨还没有研浓就急着动笔了。这两句极写相思之深。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烛光照亮了半边绣有金翡翠的灯罩。兰麝芳香,殷殷浸过绣有芙蓉花的被褥。富丽豪华的生活,更反衬出心绪上的孤寂。金翡翠,指上面绣有翡翠的灯罩。绣芙蓉,指绣有芙蓉花的被褥。两者都是古代诗词中爱情的象征。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指东汉时的刘晨。传说刘晨和阮肇于永平中同入天台上采药,遇见两位仙女,成为眷属,居留半年,回家之后,子孙已历七世。重返仙境,已不可复至。一说是汉武帝服药求仙的典故。蓬山,仙山之一,此指情人所居之地。这两句中,作者以刘郎不能复还仙境喻指与恋人不能相见......

  这首无题诗写与所念的女子远隔天涯,相会无期,情调感伤。如果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还透出些许渺茫的希望的话,那么“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则是毫无希望的企盼了。诗中景物清晰明净而意境迷离朦胧,如“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写的虽然是常见的梦会和寄书情事,但作者能反用其意,构思极巧妙,富有表现力;而“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句中的“半笼”和“微度”两个词,又十分恰当地写出若有还无的温馨感觉,可谓神来之笔,极能见李商隐遣词造句之功。人们向来以“深情绵邈”和“绮丽精工”来评说李商隐的无题诗,确非虚语。

  “来是空言去绝踪”,起得很突兀,写“来”是陪衬,是假的。写“去”是主,是真事。所思既不来,空待着的是“月斜楼上五更钟”,三、四两句实是写梦既不成,书亦难达。“啼难唤”,“墨未浓”,均系反语见意,实则情态执著,有无可奈何之感。五、六两句,系虚拟想象之词,描摹闺中陈设及帐褥之华丽光彩香艳,这样美好境地,徒为想象而已。末两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用汉武帝追求仙山不达的典故,但末句则更进一步地扩荡开来,写离愁真是无边无际。(金启华《百家唐宋诗新话》)

  【评析】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点评】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商隐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858),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玉谿(xi)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3]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今河南获嘉县)。

  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的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清代中期的黄景仁的一些优秀的“绮怀”诗。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英汉对照】

  无题二首(之一)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TO ONE UNNAMED I

  Li Shangyin

  You said you would come, but you did not, and you left me with no other trace

  Than the moonlight on your tower at the fifth-watch bell.

  I cry for you forever gone, I cannot waken yet,

  I try to read your hurried note, I find the ink too pale.

  ...Blue burns your candle in its kingfisher-feather lantern

  And a sweet breath steals from your hibiscus-broidered curtain.

  But far beyond my reach is the Enchanted Mountain,

  And you are on the other side, ten thousand peaks away.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
豆豆
皇后之死
皇后之死
柏杨
漫长的余生
漫长的余生
罗新
毛泽东传(上)
毛泽东传(上)
中央文献研究室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妖孽宫廷
妖孽宫廷
当年明月
毛选第三卷
毛选第三卷
毛泽东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