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0%

生平简介

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官渭南尉 。痒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有《渭南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者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诗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靖节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赵嘏诗鉴赏

《古今词话 》引毛先舒论作词云 :“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 。”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 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旧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的手法,写得别致 。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 并不见 “层深 ”。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出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指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 ,因秋一 触即发 ,化作无边乡愁 。“ 无限”二字,颇有分量, 决非肤浅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 ”。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 言外有“ 雁归人未归”意 。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激 ,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 闻雁 》云: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 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 ,则近人能之矣 。”(《唐诗别 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达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楚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 ,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 《塞垣春》),即由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 , 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 ,“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 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 。若先措意 ,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活着
活着
余华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吴楚材等
智慧人生34要
智慧人生34要
明憨
李自成传
李自成传
姚雪垠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刘鹗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
鲁迅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毛泽东传(下)
毛泽东传(下)
中央文献研究室

添加书签

当前位置: 0px

我的读书书签

书签添加成功,务必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