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莹“博士速成”,屠呦呦“院士难封”,学术界“劣币驱逐良币”几时休?
繁体董袭莹“博士速成”,屠呦呦“院士难封”,学术界“劣币驱逐良币”几时休?
一边,是“博士速成”的董袭莹女士。一边,是“院士难封”的屠呦呦奶奶。
两个人都去过大洋彼岸的美国,董袭莹是前几年去混学历的,屠呦呦是前几天去领“美国外籍院士”头衔的。
一个年纪轻轻,就成了医学博士,在国内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医院做医生。
一个老态龙钟,默默无闻一辈子,直到95岁才得了美国“外籍院士”头衔。
论进步速度,屠呦呦比董袭莹差的太远了。
当前,中美博弈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再一次刺痛了我们的爱国神经:
1、为什么屠呦呦身为中国科学家,要去领那个“美国院士”头衔?
2、为什么泱泱中华,不能堂堂正正地授予屠呦呦两院院士?
前一个问题,我们稍加思索,就能得出答案。
屠呦呦不仅是诺奖获得者,还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我党老党员,出国领美国院士头衔这么大的事,屠奶奶定会提前向组织申请。
只有得到组织批准许可的情况下,屠呦呦才会放心去现场。
所以那些质疑屠呦呦不该去美国领院士头衔的黑子,可以歇歇了。
自信点,别那么小肚鸡肠。
难回答的问题,是后一个。
按照现行我国两院院士评选规定,屠呦呦还真无法入选。
从身份上说,屠呦呦没有留学背景,也没有博士头衔,不像人家董袭莹,年纪轻轻就是归国学者,医学博士。
从研究课题上说,屠呦呦的研究偏实际应用,而院士评选偏基础研究。
从研究成绩来说,虽然诺奖已经承认了屠呦呦的杰出贡献,但国内大把的院士学者们并不认可,他们坚持认为那研究是集体智慧。
从年龄上来说,屠呦呦已经是95岁的老人,而按照我国院士评选规定,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 6 名或以上院士力荐,且至少4人需来自申请学部。
同样是学术评选规定,在董袭莹那里只是个4+4的橡皮筋,可在屠呦呦这里就是实打实的钢筋水泥。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说句题外话,我之所以称呼屠呦呦女士为奶奶,是因为她和我奶奶同岁。
屠呦呦也并不是生来就95岁,她也曾经有青春年华,曾经有很多成为留学生和医学博士的机会,曾经有65岁以下科研人员的便利。
但奇怪的是,屠呦呦女士一个都没有赶上,仿佛今天这个院士准入制度,就是为了要将她这样的人拒之门外。
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规定将屠呦呦拒之门外的同时,却正为董袭莹之流大开方便之门。
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以董袭莹女士的家世背景和进步速度,在六十岁之前拿一个院士头衔,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个屠呦呦的存在,让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遭遇了十二级尴尬。
而今,屠呦呦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头衔,更是把国内某些人的脸打的啪啪响。
某院的院士头衔,真的那么贵重么?
品酒的能当院士,造烟的能当院士,国际公认的大药学家当不了院士,贵院到底是刚正不阿的开封府,还是学术造假的大本营?
在瑞典能得诺奖,在美国能获外籍院士,在我国能获共和国勋章,何以贵院的院士头衔就这样难得?
屠呦呦女士年事已高,且不善逢迎,但贵院的院士遴选规定中,不是有“6 名或以上院士力荐”这一条么?难道贵院的所有院士,都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还是另有隐情?
某院院士,到底是做学问的,还是做官的做买卖的?
一个学术评选体系的存在,如果不能将屠呦呦纳入其中,而纳入越来越多的关系户董袭莹,让劣币驱逐良币,这个体系是不是本身出问题了?未来院士的含金量还有多少?如何获得国人的尊重?
董袭莹 “博士速成” 之事,如果不加以严肃处理,会破坏学术公平,让那些通过正当努力获得学位的人,受到不公平对待,同时也会侵蚀学术研究的根基,影响公众对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信任。
屠呦呦 “院士难封” 之事,并没有影响到她老人家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声誉,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她获得的众多荣誉就是对她贡献的高度肯定。
但是,屠奶奶本人无所谓,国家民族有所谓。
屠呦呦“院士难封”和董袭莹“博士速成”,两件事对比发生,应促使我国院士评选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反思和改进,则善莫大焉。
后生小子,翘首期待!
来源:董狐笔
本文初摘录于:2025-05-05,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