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虽然文献史料记录了秦国军队的信息,但具体情况不明。兵马俑坑有许多用陶土烧制的士兵像,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秦军是以何种面貌何种方式进行战斗的。而兵马俑坑的妙处,也正在于它忠实地还原了秦国禁卫军的风貌。秦国有各种各样的军队,如果秦始皇的陵墓是浓缩版的咸阳城,那么陵墓东侧人数众多的军队就是禁卫军。

禁卫军大约有七千人,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精兵。兵俑平均身高为1.8米,可见秦始皇当年选拔的都是高大魁梧的人。兵俑如真人大小,个个都是雄壮的精兵,且装束轻便。虽然他们也身穿铠甲,但这种铠甲便于活动,与日本烦琐的铠甲完全不同。除了兵俑以外,战车部队以及指挥部也都和实物大小相同。

军队分为左军、右军以及中军。三个俑坑中的兵马俑一号坑,容纳的是三军中的右军。右军阵营中以步兵为主。步兵不仅仅是右军的主力,同时还是秦国军队的主干。秦国之所以能在白刃战中接连获胜,步兵可谓是有着汗马功劳。由此推测,位于一号坑的右军应该是秦军的主力。

考古工作者在尝试发掘了一号坑左侧1036平方米的土地后,发现了1441个兵马俑,及89辆战车。从战车占比较高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测这支军队为左军。因为左军的编制中既有步兵也有骑兵,算是一种战车部队。同时由于骑马机动性较高,左军也负责打头阵。

发现一号坑之后一个月后又发现了三号坑。三号坑是呈“凹”字形的小型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中室位于坑的东侧。中室里有一辆装有华盖、涂有颜色的驷马战车。三号坑中的兵俑都是彩色的,虽然现在已经变得斑驳,但脸上还残留着不少色彩。而这辆车应该就是被称为戎车的指挥车。

戎车能容纳四个人,但因为满载会比较拥挤,不方便作战,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三个人用一辆战车,左中右各坐一个人。相比之下,这辆车上有4个兵俑,以此推断这辆车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用来向士兵下令。车上空间狭小,无法随意挥舞长矛,而且他们拿的是一种名为“殳”的仪仗,并非武器。

话说回来,如果将一个物品大量生产,甚至做了七千之数,那这个物品就很容易出现相同的形态。有一个成语叫作“千篇一律”,或许也是用来描述这样的状况的。有些人觉得,兵俑会不会只有外形不同,相貌则完全相似呢?

事实上,由于禁卫军中皆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有用之才。既然来自全国,那便是东西南北的人都有,或许当时具有中国各地特色的面孔都聚集在这里了。为了表现出各地不同的风俗,兵俑的发型也各不相同。

并且兵马俑虽然是量产,但每一个都长得不一样。有人表情平静,有人斗志昂扬,有人英姿飒爽,还有人强忍不安、面露担忧之色。尽管陶俑被埋在土里多年,但效果依然很逼真,真实地还原了秦国兵将的形象。

比如将军俑则头戴冠冕,肩膀、背后或是前胸有装饰品。因为与普通士兵不同的装饰,士兵很容易知道自己的长官在哪里,并按照长官的命令行事。指挥作战的司令在战车里鸣金就代表撤退,击鼓则代表进军。如果被敌军猜到信号的含义,后果会很严重,所以秦军也经常改变信号。但原则上,鸣金一般都代表着撤退。“金”的形状像钟,但是用来敲的,与计时的西洋钟不同。

跪射俑,即弩兵单膝跪地,做持弩待发状。而他抬起的那只脚,连鞋底的防滑纹路都纤毫毕现。此外,全军每个人都系着领巾,在保护颈部皮肤不受铠甲伤害的同时,又不失英气。每位士兵都英姿勃发地拿着兵器,长矛占多数,也有戟等。

兵马俑对研究历史,或是研究武器、服装、军队政法的人来说,实在是一座宝库。兵马俑栩栩如生的样子,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尽管兵马俑的制作如此精良,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在现代人看来,兵马俑是令人惊叹的珍宝,但在当时的人眼中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东西。而且兵马俑不过是工匠奉秦始皇的命令制作的,省了人工费也就没什么成本了。

所以,项羽打进咸阳城的时候也没有动兵马俑,他掠走的是那些更值钱的宝物。项羽嫌兵马俑笨重,拿出去卖也没人要,兵马俑也因此躲过一劫。

这印证了老子的学说,无用的东西才会被留下。同样是树,笔直的树更便于利用,所以很快就会被砍掉。最后被留下的都是歪七扭八、不易点燃的树。在当时的人看来,也许兵马俑也没什么大用,所以不值得记录下来。

而且我很好奇兵马俑到底是在何处烧制而成的。按理来讲,这些陶制的俑应该是在窑里烧制而成的,但附近并没有窑的遗迹。如此想来,兵马俑或许是在野外将头部、上身和腿分开烧制之后,再拼装到一起的。

而且当时人们是用什么燃料烧制兵马俑的呢。如果用木材烧制,那么这么多俑可能要砍光附近两三座山上的树木。树被砍光之后又会给当地百姓造成多大灾难呢,也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