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天下统一之后,各国沿着边境修筑的长城就失去了作用。但北边的长城不仅不能拆,还必须加固。据《史记》记载,燕国人卢生曾对秦始皇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闻言,决定抢先把威胁除掉,便派蒙恬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

当时,中国塞外的民族主要有东部的东胡,中部的匈奴,以及西部的月氏。一开始是这三者为了抢夺游牧的土地而互相争斗,后来其中实力最强的匈奴人口增多,趁着秦国和赵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伺机占领了河南地。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并将其赶回塞外,秦始皇这才派出将士,将已有的长城连接并加固,修建一座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

历史学家们对于匈奴的身份一直争论不休。有说蒙古人的,有说土耳其人的,至今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三世纪至四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时期,匈人长驱直入进入欧洲,一位叫阿提拉的英雄甚至打到了罗马城下。当时的欧洲人评价阿提拉的军队:“虽说评论敌人当然要不留情面,可他们长的不叫脑袋,那叫肉瘤。肉瘤上的两个洞小如针孔,根本不配称作眼睛。瞧瞧那张脸吧,就连胡须都少得可怜。”对欧洲人来说浓密的胡子很重要,这番话是在嘲讽入侵者。

关于匈奴还有其他记载。在四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南下的游牧部落曾在中国北部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多如牛毛,但大多昙花一现且规模较小。较为出名的是以洛阳为中心建立的后赵,建立政权的石勒是匈奴当中的羯族。

不可思议的是,史书虽然记录了各民族的习俗,比如刺有文身、带着蒙古包到处迁移等,对于最关键的外貌却只字不提。直到《三国志》中的《魏志倭人传》,才首次出现了“人高三四尺”的外貌描写。

史书典籍不大描写塞外民族外貌,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当时塞外民族的人已经多到见怪不怪了。其二,匈奴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群体。英国学者拉克伯里认为,匈奴不是民族的名称,而是政治集团的名称。更有历史学家推测,以阿提拉为首的匈人很有可能就是匈奴。

根据欧洲人的描述,阿提拉军队里的士兵轮廓扁平、五官塌陷。在后赵政权的陪都洛阳,当地居民曾发动暴乱,杀光了守城的二十万羯族大军(公元前350年)。而暴乱中有不计其数的汉人,仅仅因为眼窝深、鼻梁高就被当成匈奴杀掉。这与之前欧洲人对匈人的描述有所出入,让人不禁怀疑匈人与匈奴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民族。但若匈奴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群体,这件事就解释得通了。形形色色的成员当中,肯定有鼻梁高的人也有鼻梁矮的人。

要想知道为什么匈奴的构成如此复杂,首先需要理解游牧部落的风俗习惯。

在草原上,谁也无法独自带着马和羊四处游牧,所以人们首先需要一位首领带着大家找到水草丰美之地。其次,为了在敌人的袭击和掠夺中自保,人们会选择将自己武装起来,在集体中生活。来自各个民族、各个人种的人自发地聚集在骁勇善战、精通地理的首领麾下,军队的势力和部落的规模便愈发壮大。如此一来,草原的诸多民族就逐渐形成了拉克伯里所说的“政治集团”。

随着各方势力的加入,匈奴的实力蒸蒸日上。秦始皇在位期间,匈奴先是击退了东部的东胡,而后又打败了西部的月氏。

这一时期,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单于,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尊称,为头曼单于始创,后沿袭至匈奴灭亡。根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中“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公元前200年)。“头曼”来自古突厥语tümen,意为“一万个人头”。当时的太子名为冒顿(?~公元前174年)。“冒顿”可能来自古突厥语baghatur(意为勇士),也可能来自蒙古语bogd(意为神圣),准确来源有待考证。

在冒顿做太子期间,头曼单于另娶了一位年轻夫人阏氏,并欲改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并将冒顿送去了月氏做质子。冒顿的遭遇与秦始皇父亲的遭遇很像,当质子的人没人疼、没人爱,更不会有人在乎他是死是活。所以当他还在月氏为质时,他的父亲也照样去攻打月氏。冒顿见苗头不对,趁乱抢了月氏的宝马逃回部落,并在后来的政变中亲手杀死了父亲头曼单于。

北方游牧部落经历了一轮权力大洗牌。头曼单于在位时,蒙恬将匈奴逐出了河套地区。然而,在伟大首领冒顿单于的指挥下,匈奴愈发强盛。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