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弯弓而报怨。

——《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

一提起秦始皇,人们便会下意识地想到万里长城,以至于容易误把整座长城当成秦始皇的杰作。其实,战国时代的各个国家都分别修建了城墙。此举一是为了明确本国的领土范围,二是为了抵御外敌。

例如燕国、赵国、魏国和齐国就沿着本国的边境线,修建了燕长城、赵长城、魏长城以及十分出名的齐长城[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建成于战国时期,历时约170年筑成。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也被誉为“长城之父”。]。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将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接、加固,或继续向北延伸。整修过的长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临洮,位于今甘肃省内。],《史记》称其“延袤万余里”。

从地图上来看,长城的总长度大概有2700千米。但长城有高低起伏,个别位置还有两三层,把这些都算进去大概就有5000千米了。在古代中国的1里约等于500米,那么5000千米就约等于1万里,由此看出长城的长度并没有被夸大。

中国人很注重实际,光是“长城”还觉得不足以显示有多长,一定要称之为“万里长城”才满意,并且长城也确实有一万里那么长。

梵语里有一个词,多用于形容“飘忽不定、瞬息万变的事物”。在佛教典籍的汉译本里,这个词被译作“云水”。要说飘忽不定、瞬息万变的事物,不就是那天上流动的云,和地上流淌的水吗?在中国人看来,云和水与这个词形容的事物一样,都不会在同一处停留,拿来做译名正合适。此外,中国人还经常用“千里眼”来形容看得极远的人。

关于长城著名的景点还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不过八达岭长城是明代的长城,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在更偏北的地方。明长城的内外墙均由青砖砌成,气势恢宏,高度在8米以上。规格是底宽6.5米,顶宽5.7米,大约每隔120米就有一个供士兵驻扎的墩台,每隔10千米就有一个烽火台。

秦长城与明长城的结构大致相同,但并不是用砖头建成的。当时一般使用“版筑”法或用自然晒干的土坯来修建长城。所谓“版筑”法,就是在两块木板之间填入掺过水的土,像制作水泥一样充分搅拌并夯实,等到风干后再取下木板。为了加固长城,有时还会用到成捆的柳枝或芦苇。

秦长城以辽东为起点,将秦朝的整片国土都护在了背后。后来汉朝与匈奴交战时,又增补了位于陇西临洮的长城。长城最西端的著名关口嘉峪关,就是汉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修建的。

秦始皇连接、加固各地的长城,并将匈奴赶出河南地[河南地,指黄河几字弯以南的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在那里设置了三十三个县。他在统一天下之后,先将重心放在了稳定边疆这件大事上。

现存的秦长城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无从得知确切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长城解决了当时的国防问题。战马无法越过长城,敌方的骑兵大军就要止步于城外。这时我方只需点燃烽火,通知将士出城迎敌即可。

长城解决了国防问题,却让百姓恨意难平。为了写《史记》,司马迁曾亲自到长城取材。他仰望巍峨的长城,感慨道:“这长城让百姓流了多少血汗,积压了多少怨恨!”

修长城的悲情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其中最经典地表达了百姓对长城的怨恨之情就是“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被官府抓去充当修长城的苦力。她为丈夫缝制了冬衣,想亲自送到丈夫手上,她一路翻越千山万水,好不容易走到长城,却得知丈夫早就死了。孟姜女在长城边放声大哭,哭倒了城墙,丈夫的尸骨也随之暴露在她眼前。

【陈说】

有关修筑长城的许多悲惨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孟姜女的传说最具代表性。

“孟”是长子的意思。孟姜女就是姜姓家的长女。姜是太公望的姓,传说中的孟姜女也是出身于太公望的后裔受封的齐国。虽然齐国后来被田氏篡权,但齐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将万里长城的悲剧主角设计为齐国女子,似乎别有含义。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万里长城》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