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兼并六国其实并不全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秦国原本就国力强盛,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在思考秦始皇的为人时,不禁令人想起秦国在他登基数百年前的建国历程。

秦国算是新兴国家。秦国地处西北,相较于一直在中原的各诸侯国,因侍奉周天子获得伯爵侯爵之位,被授予封地,秦人则是因为护驾有功才得以跻身诸侯国之列。西北之地不过是因为秦人擅长畜牧,周天子就随手分封给了秦国。

也就是说,秦国原本就带有许多游牧部落的特色。所以,秦国的国君也具备鲜明的游牧部落首领的特征,与后来出现的成吉思汗还有帖木儿有几分相似,都是绝对的独裁者,不允许别人违抗自己的命令。

游牧民族通常会带着牛、马、羊不断迁徙。如果遇到分岔的路口,首领要向东走,民众就不会说要往西走。独自往西走的话,只能在草原上饿死。整个部落都要听首领的命令,自然认定首领无所不知,在他的率领下行动。

倘若目的地没有给羊吃的草,羊群和放羊的人就都会饿死。部落每个人的命,都攥在首领手中,如果首领无能,也就害惨了跟随他的人。所以,首领要能通过云的状态判断出附近哪里五天之前下过雨,水草丰美,现在带着羊过去正好能吃个饱。

首领还要能够听出旅行者的话中虚实,选取必要的信息。要做到这些,需要聪明的头脑、丰富的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天文学知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首领。

游牧部落的首领虽是独裁者,但不代表子民们会反对独裁。正相反,他手下的子民也希望他实行独裁统治。按照首领说的做就不会挨饿,还可以打胜仗、分战利品,大多数人都是自愿跟随首领的。

成吉思汗就是这样的一位首领。成吉思汗出身于没落贵族,他年轻时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但是在他得势之后,人们纷纷跟随他,军队的势力也随之壮大。

跟着成吉思汗可以吃饱饭,打胜仗,分到成堆的战利品,追随他的人自然越来越多。这当中有土耳其人、斯基泰人,形形色色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快就集结成了庞大的势力。而且,这些人都甘愿听命于成吉思汗的独裁。

秦国也有这样的倾向,秦始皇的每一代祖先都是独裁者。而在秦国这个国家所感受到的游牧部落的特质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利字当先。只要他们认为一个东西好,才不管是否名正言顺,统统都收为己用。

成吉思汗也是这样。只要擅长作战,哪怕是敌人也可以收编。只要擅长处理财政,不是蒙古族也没关系。实际上,蒙古的重臣基本都是西域人。成吉思汗手下那几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大臣都是穆斯林,而中书令耶律楚是契丹人。成吉思汗任人唯贤,便带有利字当先的色彩。

秦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比如那位有名的孟尝君。他身为齐王的侄子,是宗室贵族,颇有名望,手下云集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公元前299年,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想将孟尝君收为己用,孟尝君便带着手下的人来到了秦国。但是秦昭襄王身边的人十分嫉妒,便挑唆秦昭襄王打消这个念头:“孟尝君可是齐王的侄子,恐怕是佯装效忠我国,实则为齐国谋取利益。”

秦昭襄王觉得这话有道理,但他也不想就这样放孟尝君回国。这样的贤才,如果不能为己所用,还不如杀了他,让别的国家也得不到他。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不久孟尝君就被抓了起来。

孟尝君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开始思考脱身之计。在此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人称“鸡鸣狗盗”。

为了营救孟尝君,他手下的人思前想后,决定从秦昭襄王宠爱的女子入手。这位女子要求的报酬是一件狐白裘。狐白裘就是用狐狸腋下的白毛制成的披风,要一千只狐狸的白毛才得一件,极其珍贵。虽然孟尝君把这件披风带到秦国,但却已经献给了秦昭襄王。

孟尝君手下有不少能人,其中就有一个名叫“狗盗”的神偷,“狗盗”的名声源于他擅长模仿狗叫。为救孟尝君,这个人把献给秦昭襄王的狐白裘偷了出来,又转送给了那位女子,孟尝君也因此得以释放。

重获自由后,孟尝君连忙启程回国。谁知秦昭襄王又反悔了,命人去追赶孟尝君一行人。孟尝君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正赶上半夜城门紧闭。按照当时的规定,要等鸡打鸣了才能开启城门。孟尝君手下人才济济,不仅有神偷,还有善于模仿动物声音的人。这人灵机一动,模仿鸡打鸣的声音。守城的士兵听到鸡叫声打开城门,孟尝君就此顺利脱身。

只要是有用的人才我都要用,才不管他是齐王的侄子还是谁。如果不能为我所用,我就要杀了他。这就属于游牧部落那种利字当先的想法。秦国每一代的国君都和游牧部落的独裁君主非常相似,百姓也愿意接受统治者的独裁,并寻求统治者的指示。秦始皇也正能满足百姓的这种期待。

据《史记》记载,秦朝建国是由尉缭计划,李斯执行。尉缭是大梁人[大梁,魏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他曾为秦始皇相面: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秦始皇这个人,高鼻梁,细长眼,有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穷困潦倒时能甘愿为人之下,得志时也容易反过来咬你一口。”

有人说尉缭姓尉名缭,也有人说尉缭是官衔名称。这个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还未可知,但《史记》称秦始皇非常中意尉缭,常让他陪伴在自己左右,准许尉缭的吃穿用度都和自己一样,并对对他非常谦逊。秦始皇为一个外来的大臣做到如此地步,但尉缭十分感谢秦始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的同时,仍觉得秦始皇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真有必要的时候搞不好还会对你卑躬屈膝。

卑躬屈膝并不代表这个人很老实,正相反,他若是得势就要“食人”。他可以向你下跪,也可以残忍地杀害你。他可以谦逊到尘埃里,也可以狠狠把你踩在脚下。想到这里,尉缭丢下一句“不可与久游”便想速速逃走,但是秦始皇又拦住他不让他走。

尉缭想逃走,一定是因为发现了秦始皇现在对自己客客气气,将来也有可能翻脸不认人。他或许还预感到秦始皇会因为这种特质,变成整个天下的统治者。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