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在天下趋于统一的大势下,秦国是“战国七雄”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人们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出现才认为天下会被秦国统一,实则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有这种看法了。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还在赵国都城邯郸当质子的时候,秦国就曾多次出兵包围了邯郸。秦国国君明知攻打赵国会让子楚没命,却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了。

在赵国危难之际,齐国的鲁仲连找到魏国大将新垣衍,劝他带兵去增援赵国。

“万一秦国打赢了赵国,变得比现在还强就糟了。秦国这种野蛮的国家越来越强,对整个天下都不是什么好事。”

经过鲁仲连的再三劝说,新垣衍终于同意出兵退秦。如果秦国真的和赵国动起手来,子楚与尚且年幼的秦始皇必死无疑。

所以说救了秦始皇一命的人除了吕不韦,还有唯恐秦国变强的人们——例如鲁仲连。

《史记》记载了鲁仲连对新垣衍说的话。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於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鲁仲连道:“秦国不懂礼数,是以首功[首功,指商鞅创立的爵位等级制度,即军功根据战场上斩获的人头数量决定。]论高低的野蛮国家,不仅用强权胁迫官员听命于己,还把百姓当成奴隶一样使唤。”

他还补充道:“如果不幸让秦国得到天下,我决不做这种国家的臣子。与其臣服于秦国,我宁蹈东海而死。”

换言之,要是让他为秦国办事,他宁愿走进海里淹死自己。“蹈海”至今还是“死”的委婉说法。

所以,秦国在秦始皇之前就已位居强国之列,被众人视为争夺天下的强敌。鲁仲连在陈述利害时以秦国得到天下作为前提,说明秦国的强大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除了鲁仲连,其他人也觉得不能让秦国得逞。他们深知秦国一旦得到天下,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了,所以都试图削弱秦国的国力。

就这样,一个名为说客的群体开始活跃起来了。

在这个阶段,说客在各国之间奔走,为国君提供外交和谋略方面的建议。说客当中最有名的,当属苏秦(?~公元前317年)和张仪(?~公元前310年)。二人师从鬼谷先生,习雄辩术,于七国之间游说。

苏秦在秦国以外的六国(楚、齐、韩、魏、赵、燕)游说,提倡“合纵”之策:“六国各自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不如齐心协力,联合抗秦。”秦国则派张仪去各国宣传“连横”之策:“六国何不分别与秦国结盟,借此机会休养生息?”

一种是鼓励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另一种是宣扬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策略,“合纵连横”其实就是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合纵连横”针对的目标是秦国,而其余六国因担心秦国太过强大会对自己不利,开始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摇摆。

历史名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楚国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因主张不被采纳而离开楚国,最后在绝望中跳汨罗江自尽了。

当时的秦国就是这样强大到令人绝望。但是,强国在不同的国君手中也有不同的命运。或许是因为秦始皇当上了秦国的国君,加速了天下统一的局面的到来。


【陈说】

屈原深受怀王的信任,政策的展开起初极其顺利。但是,亲齐派的他必然和亲秦派的重臣们形成对立。亲秦派的代表人物为上官大夫靳尚,官位和屈原同级,为了获得楚王的信任,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

屈原作为文学家,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他可以在作品中进行自我辩护,上官大夫靳尚是仇敌,自然就是坏蛋。靳尚自我辩护的文字并没有流传于世。《史记》的记述也是以屈原的作品为基础。这种时候,我们似乎应该尽可能地替上官大夫想出一些自我辩护的理由吧。

屈原的亲齐主张未被采纳,楚国采取亲秦的政策,其结果是被秦消灭。如果联齐抗秦,结果会是如何,不得而知。而且也不知道齐国是否愿意和楚国联盟。唯一知道的是,亲秦政策彻底失败。

屈原精通古今的治乱之术,或许是看穿了秦国冷酷无情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以认为竭尽全力抗秦才是正确的方法。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主张与秦加深友好的一派一概都是投降派、卖国贼。他们或许相信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楚国。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蜀和楚》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