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秦国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异国人才来者不拒并委以重任。换个角度来看,这恐怕也是秦国本土人才短缺的表现。秦国不乏为其东奔西走、善于畜牧狩猎的武将,却缺少善于治理国家、推行政务的人才。想来秦国定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对异国人才抛出了橄榄枝。

雄厚的国力是争夺天下的必要条件。不过意外的是帮助秦国提升国力的人,几乎都来自异国。由于秦国太过强盛,周边的国家感觉受到了威胁,企图用计削弱秦国的国力,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比较著名的一件事是,其他国家为了让秦国的国库空虚,曾命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水工,指当时的水利工程技术员。]向秦王提议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后来秦王接受了郑国的提议,令他率众开凿了一条用来灌溉耕地的水渠,这条水渠就是有名的“郑国渠”。此举原是想耗费秦国的财力,谁知竣工后没过多久,耕地灌溉面积显著增加,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秦国的国力也不降反升。而主持这项工程的郑国,其实是韩国人。

此处还要提到为秦国奠定了政治基础的公孙鞅。他的封邑在商地[商地,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一般称他为商鞅。商鞅也来自异国,他原本是卫国人。

秦始皇所做的创新太过耀眼,让人往往忽略了他对已有的制度的继承。实际上,秦始皇沿用的旧制除了之前提到的郡县制,还有商鞅打造的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极权主义体制。

商鞅曾效忠于秦孝公,在取得其信任之后,开始逐步推行制度改革。商鞅的改革方针就是以重刑让人守法。

第一,以五户人家为基础单位编制户口。五户为一保,十保为一个邻保,整个邻保实施连坐制。即邻保中有一人犯法,五十户人家都要受到株连。虽然关于秦朝的户籍制度还有多种说法,但我更认同这一种。[关于秦朝的户籍制度现今有多种说法,一是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另有一种说法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之内,相互纠察”。]

第二,包庇罪犯者与临阵脱逃者以同等罪名论处。这项鼓励检举的规定,使得人们在做违反律例的事情之前要考虑再三。虽说治理国家原本不可能这么简单,怎奈当时百姓还很愚昧。

第三,强制分家。一户不得有两个成年男子,一块地只能由一人耕种。如果两人共有一块地,其中一人必须另辟耕地。当时秦国有很多尚未开垦的荒地,这项规定便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

第四,明确爵位等级。军功大小根据战场上斩获的人头数量决定。斩获三颗人头,便可连升三级。体现等级的“级”字,取自首级的“级”,原是计算人头数量的单位。

商鞅的多项改革措施以律法为基准,以重刑确保人人守法,为秦国奠定了政治基础。这种重刑主义,一直延续到了秦始皇时期。

一开始,人们都对严刑峻法颇为不满。但重刑主义确实让违法乱纪的人变少,社会环境变得宜居了,秦国也因此内政修明、耕地猛增、产业兴旺。而且国力提升,军队自然就会跟着变强。

不过,商鞅此人极度自信,其性格原因加之强制推行极权主义体制的行为,最终引来了众怒。在这种体制下,不仅平民百姓犯点小错就要挨罚,宗室贵族也受到了严苛的对待。即便是年幼的太子犯了错,他的监护人也要代他受过。因此,宗室贵族都惶惶不安,恨商鞅恨得咬牙切齿。

商鞅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有人告诫过商鞅:“万一秦孝公有个好歹,你该怎么办?恨你的人那么多,你的处境很危险啊!”但商鞅也十分信赖秦孝公,对旁人的劝告不以为意。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果真一下子就失了势。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君继位(秦惠文君在位第十三年称王),便是商鞅失势的直接原因。秦惠文君年幼时因触犯法律,连累太师公孙贾替他承受黥刑[黥刑,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用作刑罚。],太傅公子虔被削掉了鼻子,所以他一旦抓住机会就要把商鞅往死里整。

商鞅得知消息后开始逃亡,逃至函谷关时想要住店,旅店老板问他带没带通行证。根据商鞅的规定,擅自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可能会被处以死刑,因为商鞅无法提供通行证,最后店老板拒绝了他。商鞅作茧自缚,只得逃去秦国旁边的魏国。

然而商鞅曾受任于魏国,后来叛逃到秦国,所以这一次魏国把他遣送回了秦国。无奈的商鞅最终逃回自己的封邑商地,想举兵造反拼个鱼死网破,但他手上那点儿人根本就不够。据史书记载,商鞅造反失败后被诛杀,九族无一幸免。

秦国人行事就是如此心狠手辣,秦始皇也延续了这种作风。

秦国推行的极权主义体制,只要犯法就可能会被砍头。虽然秦国是个动辄打打杀杀的地方,但百姓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管得服服帖帖。

归根结底,任用异国人是秦国的传统。只善于畜牧狩猎的秦国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虚心。他们承认自己不是文明发达的国家,没有拿得出手的思想文化,这才不拘一格地引进异国的东西,任用异国人才。

也许有人会责备秦国人为什么自己不求上进,但在秦国人的思维中,与其自己求上进,还不如充分利用异国人的才智。这也是畜牧人的特点。

很久以后,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后也不打算和族人从零开始,既然有现成的好东西和现成的工匠,能用为什么不用?并且,成吉思汗十分重视工匠。

秦国也秉持着类似的观念:异国人又有何妨,知人善任才最重要。秦国不仅重用人才,俸禄也给得多,那些自恃有才的人岂有拒绝的道理。商鞅就是这些人才中的一员。他让秦国变成了法治国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奉行重刑主义的国家。在此基础之上,秦国又迎来了秦始皇,一位最适宜沿用商鞅之策的君主。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