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东方直心 繁体
就在元旦这一天,毛泽东书赠李淑一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在《湖南师院》特刊上首次发表了。
后来,章士钊看到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后,曾经向他请教词中的“骄杨”一词作何解释,毛泽东沉痛地说:
“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能不骄!”
又有一次,毛岸青和邵华请毛泽东为他们写一幅《蝶恋花·答李淑一》,以作纪念。毛泽东欣然提笔,写下了“我失杨花”4个字。岸青、邵华十分不解,以为父亲写错了,忍不住问道:
“爸爸,不是‘骄杨’吗?”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
“称‘杨花’也很贴切。”
然后,他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写完了,十分郑重地交给了毛岸青夫妇。
“骄杨”、“杨花”,是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礼赞和怀念。杨开慧忠魂有知,亦当含笑九泉。
1月2日,毛泽东对《江苏红领巾支持四十条》新闻作了批示,他写道:
“乔木:红领巾新闻可阅,并可参看江苏报纸由新华社写一条新闻播发”。
1月2日,周恩来飞杭州与毛泽东商谈接见也门巴德尔王太子事。
是日晚上6时,毛泽东会见并宴请也门王国副首相兼外交、国防大臣巴德尔王太子。
1月3日,毛泽东对1957年12月31日《浙江日报》社论《是促进派,还是促退派》作了批示,他写道:
“乔木:此篇很好,可转载,并可广播”。
毛泽东又看了胡乔木等人修改的关于除四害的通知,仍不满意,便亲自动手,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他写道:
“今冬必须在全国各地开始大举进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尚未动员的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杭州市已决定在两年内基本肃清四害。上海市亦已行动起来。兹将1958年1月2日收到的《上海市开展冬季爱国卫生运动的情况》一份转发给你们,请你们参照办理。今冬除四害布置,城市一定要到达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和每一户人家,乡村一定要到达每一个合作社、每一个耕作队和每一户人家。1958年12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27个单位将在北京开评比会议,比较各地成绩的大小。”
毛泽东写罢,又批示道:
“刘、周、朱、邓阅,尚昆用电报发去。抄卫生部和各部门。”
接着,毛泽东翻阅《光明日报》,看到了王佩琨撰写的《十五年后赶上或超过英国》一文。王佩琨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英国经济的特点,比较了中英两国在钢铁、煤炭、机床、化肥等生产方面的差距,认为中国在15年后赶上或超过英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是可能的。毛泽东阅罢,对这篇文章批示道:
“江青阅,此件很好,可惜未比电力。”
1月3日和4日,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大华饭店再次召集华东6省市党委第一书记舒同、曾希圣、江渭清、刘顺元、柯庆施、叶飞、江华开会。陪外宾到杭州的周恩来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前,毛泽东为这第2次杭州会议起草了一个简单的讲话提纲,他写的是:
两类矛盾:敌我;人民内部
人民内部:阶级矛盾;先进落后矛盾
主要:阶级矛盾(过渡时期)
大量:先进、落后
原因: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劳动人民;主观主义的原因;领导的原因——领导好,形势先进占多数,落后迅速克服
经常把几个问题放在心里想一想,同少数人吹一吹,这是一个重要方法。
1月3日,毛泽东在会上讲话,主要讲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关于工作方法的一些问题,提出要抓两个12条。他还谈了干劲和反右倾问题。
1月4日,毛泽东再次在杭州会议上讲话。他对中央部分领导人和华东5省1市的第一书记提出了17个问题。
他在两次讲话中,再一次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还第一次点名批评了周恩来等人。他还说:
“没有1956年的突飞猛进,就不能完成五年计划。”
毛泽东阐述了“不断革命”的思想,他说:
“我们的革命步骤是:一、夺取政权,把敌人打倒,这在1949年完成了。二、土地改革,1950年至1952年3年内基本完成了。三、再一次‘土地革命’,社会主义的,主要是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1955年也基本完成,1956年有些尾巴。这3件事是紧跟着的,趁热打铁,不能隔得太久,不能去建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如果建立了,就得再花力气去破坏。四、思想战线上、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整风运动,这一次今年上半年就可完成,以后有问题还要搞。”
毛泽东认为只有坚持不断革命,不断提出新任务,才能使干部和群众经常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
他特别强调要开展技术革命。他说:
“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是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革地球的命,现在我们只能革地球表面的命。在整风以后,要准备把注意力逐渐引到搞技术革命上。”
毛泽东还说:
“整风反右斗争以后,一定要把工业、手工业、农业、副业、林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科学、文教、卫生等行业都抓起来,还要反对严重的浪费现象。”
用毛泽东的话说,与1957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一次杭州会议相比,这第二次才积累一点意见。杭州会议为后来的南宁会议拉开了序幕。毛泽东谈到的17个问题,成为他后来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雏形。
1月4日傍晚,毛泽东让工作人员到上海去接周谷城、赵超构和谈家桢3人来谈话。
在上海的周谷城突然接到统战部的电话,说是要他马上去统战部。市公安局长黄志波接待了他,说毛泽东要约他与赵超构、谈家桢一起去杭州聊天。3人聚齐后,在江湾机场上了飞机,连夜飞往杭州。谈家桢在专机上看到机舱里的陈设,如同他见到的毛泽东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背景完全相同,就猜想到是毛泽东派专机来接他们的,一问工作人员,果然是毛泽东的专机。工作人员还告诉客人:
“主席交代说,派我的专机去上海,不要怠慢了老朋友。”
3位客人闻听此言,心情都特别激动。
是日晚,西子湖畔,皓月当空。10点多钟,周谷城3人乘车来到一所水木明瑟的庭院里。毛泽东刚开完了一个会议,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对谈家桢说:
“谈先生,老朋友啰!”
毛泽东把客人们迎进室内,里面陈设十分简朴,只有1张方桌,4把椅子。毛泽东和3位客人各据一席,相向而坐。工作人员上了茶水,转身去了。毛泽东见客人都有些拘谨,便笑着问老朋友历史学家周谷城:
“你知道关公姓什么?”
周谷城见毛泽东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免一怔,便反问道:
“是姓关吗?”
“你错了,”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关公本不姓关。他原先在家乡杀了人,逃到了潼关,潼关守将盘问他姓什么,他抬头看见潼关二字,于是灵机一动就说自己姓‘关’,从此也就真的姓关了。”
大家见他如此绘声绘色地将民间传说演绎了一遍,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毛泽东见气氛缓和了,便问赵超构:
“你是哪里人?”
赵超构回答说:
“温州。”
毛泽东说:
“好,你别老呆在报馆里,你可以到那里去跑跑嘛。”
这已经是毛泽东第3次建议赵超构到群众当中去了。后来赵超构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回到自己的家乡温州地区,深入群众参观访问,写出了《吾自家乡来》一文,在《新民晚报》上连载,其中写道:“我是一个旧知识分子。从我的身上可以看到,毛泽东重视和爱护知识分子是一贯的,特别是对于犯了错误的知识分子,总是热情帮助,一帮到底毫不嫌弃。”
再说毛泽东见赵超构点头同意,就又对谈家桢说:
“当教师的也不要老关在书房里,也要到群众里面去走一走。”
他还关切地问谈家桢:
“把遗传学搞上去,还有什么困难和障碍?”
谈家桢说:
“感谢主席的支持,我本人已经可以开课讲授了。但是有人把这看成是‘统战需要’,说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照顾’,在思想上并没有尊重摩尔根遗传学派,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仍然是阻力重重。”
毛泽东沉吟了一下,坚定地说:
“有困难,我们一起解决嘛。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到了深夜,毛泽东邀3位客人共进晚餐。这时,周谷城他们才知道毛泽东还没有吃晚饭哩。4人边吃边谈,吃完饭又继续谈下去。毛泽东精神极好,侃侃而谈,直到凌晨3点,还兴致勃勃,毫无倦意。他看了看表,煞住了话头,说:
“已经3点了,你们太累了,该休息了。我们明天再谈吧!”
从毛泽东住处到上车的院子门口,有一段几百米长的曲折小径。毛泽东披着大衣,坚持要把周谷城3人送到门口,他兴致勃勃地说:
“今晚的集会,也可以算是一段西湖佳话吧!”
毛泽东一直把客人送到车旁,等他们上了车这才回去。
1月5日早上8时许,毛泽东打来电话,邀请周谷城3人一同吃午饭。
这天中午,毛泽东叫谈家桢坐在他身边,边吃饭边谈问题。毛泽东特别谈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
午后,毛泽东在省委负责人的陪同下,驱车到杭州市郊外的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其上千亩试验田视察。研究所里显得格外宁静。值班所长楼宇光接待了毛泽东一行人。毛泽东看到大楼走廊里有一部淡绿色的双轮双铧犁,就弯下腰摸摸,问道:
“这是不是你们改进的那种双轮双铧犁?”
楼宇光说,是的。毛泽东又问:
“改进的犁臂是不是已经装上了?”
楼宇光没想到毛泽东对他们的改革工作这么了解,就说,已经装上了。毛泽东走进休息室,他脱下帽子,落座后,点上一支烟,要楼宇光坐下来谈谈所里的情况。楼宇光便把所里的研究工作作了简要汇报。他说,省农科所规模不大,重点是研究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做一些高产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研究工作。所内共分农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等4个系和一个园艺组。毛泽东注视着楼宇光,对他说的每一项研究工作都很感兴趣,而且对许多作物还很熟悉。楼宇光有点紧张,一时忘记介绍油料作物的研究情况。毛泽东问:
“还有花生、芝麻、油菜等油料作物你们是否研究?”
楼宇光马上作了补充。毛泽东又问:
“你们有没有进行农具方面的研究工作?”
楼宇光回答:
“我们只结合做了一些。”
毛泽东说:
“要做好研究工作,你们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开展农具研究工作好不好?”
楼宇光说,好。毛泽东把脸转向坐在一边的省委负责人说:
“他是同意了,你赞成不赞成?”
那位负责人说,赞成。毛泽东说:
“那好,你们就向省委提个建议吧。”
“你是学什么的?”
毛泽东又问楼宇光;楼宇光说:
“我学的是土壤农化。”
毛泽东说:
“我想了解一下,农作物所包含的元素以什么元素的比重最大?”
他和楼宇光谈了各种元素的比重后,还谈到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及日光、水分与农作物的关系。他说:
“你可以借一本关于土壤学方面的书给我看吗?”
楼宇光立即取来两本土壤科学方面的书,送给他。
毛泽东心里装着一件事,那就是怎样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调查研究和虚心地请教,终于使他在这一年里提出了“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管、工(工具)”。
毛泽东离开休息室,来到大楼前的试验田里,要观看工人和技术员们演示双轮双铧犁的操作过程。工人张有根用心调整着调节杆,又吆喝着前面两条耕牛,唯恐出差错。毛泽东走到他面前,问:
“你会耕地吗?”
张有根说:
“我会耕地。”
“好哇,你就耕吧。”
毛泽东看着张有根牵了一下牛绳,两头牛就顺从地拉着双轮双铧犁笔直的前行。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察看双轮双铧犁翻过的深灰色的土壤,望着张有根和刚刚跑过来的楼宇光,问:
“用双轮双铧犁比用旧式木犁省力吧?”
张有根说:
“省力。比起旧式木犁来,还容易操做。”
“我行吗?”
毛泽东转过脸来对着大家问道。张有根和吕其千立即调转犁头,重新将犁插入土中。毛泽东对站在旁边的楼宇光问:
“你行吗?”
楼宇光红着脸没有说话,因为他没有耕过地。毛泽东走上前去,从张有根手中接过双轮双铧犁扶手和牛绳,开始耕地,周围的人尤其是楼宇光,注视着毛泽东驾驭着双轮双铧犁一直犁到了地头。毛泽东放下农具,又询问了职工的生活情况。省农场农具管理局李安邦副局长向他呈送了有关双轮双铧犁的试验资料。
1月5日下午,毛泽东要离开杭州去长沙。浙江省委的几个负责人来到杭州饭店,看看他还有什么事情要吩咐的。毛泽东突然说,要看看杭州市的卫生状况。浙江省委副书记吴宪就说:
“小营巷的卫生搞得最好。”
毛泽东说:
“去看看吧。”
这时候,毛泽东的一些警卫和工作人员已经提前去了笕桥机场,在他身边的只有叶子龙、王金山、李银桥和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等人。王芳立即告诉杭州市公安局长易成铸去小营巷部署一下,并通知杭州市委书记王平夷到场等候。他还交代司机说,路上车子要开慢一点。
小营巷居民区住着200多户居民,房屋比较陈旧,大多是太平天国时期建筑的,一个不大宽阔的墙门里往往住着十几户人家。解放前这里卫生条件极差,人们都说那时的日子是“荒年缺柴米,丰年少棺材。”解放后小营巷居民摆脱了贫困和传染病的缠绕,“讲卫生、爱清洁”蔚然成风,成了杭州市卫生先进单位。
车子一到小营巷,身着银灰色大衣的毛泽东下了车,见街头巷尾干干净净,没有垃圾纸屑,也很少痰迹。在那些很陈旧但都擦洗得能辨别出木板纹路的大门上,都贴着写有“清洁”二字的红纸条。他来到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住过的61号院大门口,见两个正在聚精会神地下着军棋的小姑娘都把棋子仆倒在棋盘上,便问:
“你们怎么下仆棋?”
两个姑娘没听懂毛泽东说的“仆棋”的意思,一边埋头下棋,一边纠正说:
“我们是在下暗棋。”
毛泽东听了,微微地笑了,轻声问道:
“我到这里来看一看你们的卫生工作,好吗?”
两个小姑娘随口应道:
“好,好,欢迎。”
其中一个叫戴桂芳的小姑娘,抬头一看,说话的人竟是毛泽东,她非常惊讶,说:
“你……是……毛主席?”
旁边的李银桥朝戴桂芳点点头。毛泽东向她伸出了宽厚的大手。戴桂芳赶紧站起身,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不知道说什么话好。毛泽东说:
“你们做向导,带我参观参观好吗?”
“好,好。”
戴桂芳与何天瑞使劲地点头。这时,石侣琼、程瑜也走进了61号墙门。毛泽东见到她们,微笑着点点头。石侣琼上前握住毛泽东的手,低声说道:
“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毛泽东又握着程瑜的手,问:
“这里住了几户人家?”
程瑜连忙回答:
“10户。”
准备去上工的杭州永安丝织厂青年工人郑肇勇刚跨出房门,一眼看到毛泽东,便情不自禁地跑上前去,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
“你们这里卫生工作搞得怎么样?”
毛泽东问郑肇勇。郑肇勇结结巴巴地说:
“我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还好。”
毛泽东在大家的簇拥下走进过道,看了放在那里的饭桌,又看了菜橱,都像刚擦洗过一样,他问大家:
“你们这里有没有苍蝇?有没有蚊子?”
“没有苍蝇,也很少有蚊子。”
大伙儿回答。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又走进厨房。这厨房是10户居民共享的,虽然光线暗淡,有点潮湿,但是锅盖、碗橱等几乎一尘不染,锅灶、煤球炉和炊事用具,都放得整整齐齐,靠着炉灶的那一面墙虽然被烟熏得黑里发亮,但却见不到成串的灰尘。刚下班的女工游静之正在烧菜。毛泽东问:
“你怎么现在才烧饭?”
“我加班。”
游静之有点紧张地说。
“你烧的是什么菜?”
“豆腐。”
“还有什么吗?”
“有,还有牛肉。”
毛泽东打开锅盖看看,笑着说:
“不错,不错,营养不错嘛。”
他细心地看了看厨房内的一切,然后向郑肇勇家走去。
“里面可以进去看看吗?”
毛泽东站在郑肇勇家门口问。郑肇勇打开房门,高兴地说:
“毛主席,欢迎您进来!”
房间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毛泽东的像,桌上放着几摞书。毛泽东坐下来,指着桌上的书问:
“这些书都是你看的吗?”
“是的。”
郑肇勇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日记本,很仔细地看了几页,笑着说:
“很好。”
他伸出手握了握郑肇勇的手。毛泽东转身看到郑肇勇的哥哥从厂里得来的先进工作者奖品,便问道: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
“我是永安丝织厂的青年工人。”
郑肇勇随手拿了一块永安丝织厂出品的丝绸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称赞地说:
“很好,你们一家都很好!”
他和61号院的男女老少一一握手道别,满意地离开了他检查的第一个院落。
毛泽东来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小营巷,人们带着欢乐和兴奋的心情,愈来愈多地汇集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一边慢慢地向前走。他来到居民俱乐部门口,见墙上贴着墙报,便停下来观看。
“这是谁出的?”
他问站在身边的程瑜。程瑜回答说:
“居委会出的,庆祝元旦的。”
“内容不错嘛。”
毛泽东赞许地点点头。看了墙报,他又走进56号墙门。这座大院的房子比61号的好一些。居民的客厅、卧室窗明几净,箱笼、板壁、盆盆罐罐都擦得很亮,屋子角落看不到蛛网,连窗格子上也摸不到灰尘。毛泽东走过刚擦洗过的地板,来到天井。天井里,一字排开5口大水缸,每口缸上都盖着木盖子,毛泽东走到一口缸前,揭开缸盖,仔细地瞧着。
“这是天雨水。”
站在旁边的程瑜向毛泽东解释。此时,自来水还不是很普及,居民们一般都饮用河水或天雨水。毛泽东指着水缸中游来游去的金鱼好奇地问:
“为什么养鱼?”
“鱼吃孑孓。”
孑孓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的幼虫,身体细长,游动时身体一屈一伸。蚊子最喜欢在天雨水里繁殖孑孓,居民们便想到在水缸里养金鱼的办法。毛泽东听了程瑜的回答,高兴地说:
“这个办法很好,可以推广噢。”
56号里还有一个菜园子。居住密度如此高的院落里竟然还有菜园子,毛泽东很感兴趣,他随着石侣琼、程瑜等来到菜园子。菜园左角上有一口粪缸,贮存着浇菜用的人粪尿。粪缸上加了双层盖子,外面也刷洗得挺干净。所以,站在粪缸边也闻不到臭气。程瑜揭开粪缸盖子,对毛泽东说:
“这个粪缸在夏天也不生蛆。”
毛泽东问:
“怎样才不生蛆呢?”
“用石灰洒在上面。3天洒一次。”
程瑜说着,盖上粪缸盖。毛泽东笑着点点头,说:
“不错。”
看了两个大院落后,毛泽东兴致依然很高,对紧跟着他的王芳说:
“再看看。”
王芳点点头,寸步不离地跟着毛泽东走出56号大院。毛泽东看到巷子里有一棵用草绳包扎得严严实实的树,就问程瑜:
“这树是你包的?”
程瑜说:
“不是。”
“你住哪里啊?”
毛泽东边走边和她聊了起来。程瑜回答说:
“住新开街。”
“你姓什么?”
“程,工程的程。”
“叫什么?”
“程瑜,周瑜的瑜。”
“你干什么工作呀?”
“我是居委会负责卫生工作的。”
“噢。”毛泽东停下脚步,重新打量了一下程瑜,说:
“你们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42号大院是一座太平天国时代建筑的房屋,已相当陈旧,但是,泥地上没有一点垃圾,连高低不平的碎石子路上也找不到一根杂草。看得出来,这里的主人们是非常注意卫生的。毛泽东还未跨进42号院大门,居住在里面的孩子们已飞身奔回院子报信:
“毛主席来检查卫生了!”
院子里的人赶紧从各自的家门奔出。毛泽东微笑着亲切地向居民们伸出手去,还不停地招呼着:
“老太太您好!小朋友好!”
经程瑜介绍,毛泽东来到教师胡澄章家。
“这是你们的房间吗?”
毛泽东问。胡澄章回答说:
“是的,毛主席。”
“你叫什么名字?”
“胡澄章。”
“在哪里工作?”
“杭州铁路中学。”
毛泽东点点头,视线移到挂在板壁上的奖状,逐字逐句地念了起来,念完后,又握住胡澄章的手,说:
“哦!原来是一个先进教育工作者,很好!”
当他看到挂在床前板壁上的一张“拼音字母挂图”时,问胡澄章:
“你们在学习吗?”
“我们在学习,小孩也在学习。”
胡澄章一边回答,一边指了指站在毛泽东身边的自己的孩子。毛泽东低下头看看孩子,用手摸了摸他们的头,说:
“很好!”
他发现一张床上没挂帐子,便问:
“不挂帐子,有没有蚊子?”
胡澄章说:
“没有蚊子。”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从胡澄章家出来,他又来到军属居素吾家,走到那张临窗放着的书桌边坐了下来,看见桌子上有一张《杭州日报》,便拿起来问程瑜:
“是今天的报吗?”
程瑜凑上前看了看说:
“是的。”
“你们都订报吗?”
“都订。”
毛泽东高兴地点点头,打开报纸,看起了头版的新闻。外面的群众越来越多,不少人趴在窗框上向屋里张望。毛泽东朝外看看,笑着站起身。他发现室内两张床也没有挂帐子,关怀地问:
“不挂帐子,没有蚊子吗?”
有人告诉他:就是在夏天,这里蚊子也很少。毛泽东满意地点着头,走出了房门。
此刻,小营巷的男女老少都奔到巷子里来了,大家把42号墙门的里里外外围了个严严实实。毛泽东一出来,大家主动闪出一条道,簇拥着毛泽东向前走。毛泽东在大门口一出现,人群中立刻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毛泽东微笑着不断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几个胆大的年轻人把手伸过来要和毛泽东握手,毛泽东立即把手伸过去。这只手还未放下,另一只手又把他握住了,接着几十双手又伸向毛泽东。毛泽东无法前行了。王芳建议毛泽东该走了,毛泽东笑着说:
“还早嘛,不急嘛。”
大家簇拥着毛泽东来到车边。毛泽东看到人群中有一位胡须雪白的老人伸着手,想和他握手,可是总挤不到前面来。毛泽东立刻向前两步,握住了老人微微颤抖的手,说:
“你们这里的卫生搞得不错。”
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叶子龙、王芳赶紧拥着毛泽东上了车,他还挥着手向群众告别。人们主动让出道来,不断地高呼: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终于要离开杭州了,毛泽东握着担任警卫处处长伍一的手说:
“杭州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我每次到这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走了,又想着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欲知毛泽东下一站去向何处?请看下一章便知分晓。
东方翁曰:毛泽东在1957年12月25日写给胡乔木的信,请认真看一看。他在信中说:你起草的“‘除四害’通知尚有缺点,不扎实,轻飘一些。这是因为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你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的缘故。”“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全国各省、市、县见于报纸的经验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至少改3遍、5遍,找彭真、刘仁及北京有经验的除害干部二、三人及科学家二、三人开一两次会,发表意见,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然后讲方法,也要讲得入情入理,使人觉得切实可行,没有外行话。”“然后讲到书记动手,报纸、刊物、广播、定期扫除、定期检查等事。”可是到了1958年1月3日,毛泽东看了胡乔木的修改稿,还是不满意,便亲自动手为中央写了一个关于“除四害”的通知。不是有人说“毛泽东选集一些文章出自胡乔木之手”吗?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他就跟在毛泽东身边,如今写一个通知还要毛泽东如此仔细地点拨而尚未写成,那些荒诞不经的谣言,还值得认真一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