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自然由多种因素促成,但抗日战争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其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1938年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就是对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逐步总结、撰写出来的。

毛泽东如何写成《论持久战》?

这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论持久战》不是一次写成的,一开始也没这个书名。针对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大家提出的问题,毛泽东感到有必要系统地回答,因此便动笔写作了。他在写作过程中,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分析,一层层地剖析,逐步深入,最后竟积累起数万字的一部著作,这就是《论持久战》。

据当年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十分投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那里思考、写作。有时实在累了,就站起来在屋子里走几步,然后又很快坐下来写作。夜深了,毛泽东饿了,就叫卫士送来一块烤红薯,吃完了继续写作。有一次,毛泽东写作入了神,脚挨上了炭火盆,但毛泽东丝毫没有察觉到。直到炭火把鞋子烤焦了,满屋子弥漫着焦煳的气味,警卫人员才发现,赶紧提醒毛泽东。待警卫人员给毛泽东换了一双鞋子后,毛泽东又继续写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写作,《论持久战》终于完稿了。

毛泽东写完《论持久战》后,一开始并未考虑出版或者发表的问题,他写作的目的,是在中共高层搞清楚问题,统一认识,因此,他决定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一讲。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近10天的时间,讲演了自己写好的《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在讲演中开宗明义地说:“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

毛泽东首先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认为持这两种论调的人“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毛泽东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是持久战。毛泽东提出这个论断的根据来自对中国和日本两方面情况的科学分析:日本方面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强;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的寡助。中国方面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比较弱,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支援中国的。中日双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接着,毛泽东又引用中外的大量材料,有理有据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的道理:敌强我弱这种情况没有产生基本变化,在战争一定阶段上,敌人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但我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在中国方面,使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在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虽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这也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只能是持久战。

毛泽东论述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他说:“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出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把重点放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上。毛泽东指出: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而第三阶段中,则是战略反攻战,主要任务是收复失地。收复失地,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但也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还论述了游击战对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道理。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有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因此,毛泽东首次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时,就使听者由衷地信服。据邓力群回忆,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大家都感到,毛泽东英明、高明。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光在共产党内,在国民党上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程思远在回忆中就谈到了《论持久战》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他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毛泽东如何写成《论持久战》?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新华社图片

《论持久战》印刷出来不久,周恩来就从武汉把书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她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她立即找来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进行翻译。经过一番努力,《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并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这件事后,特意为英文版《论持久战》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是中国国内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来源:人民出版社,春秋愚林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20,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