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祭母文》

繁体

《毛选》的哲学著作,既有传统中国哲理那样言简意赅的风格,又通篇充溢着马列思想方法论的力量和中国现代革命的逻辑;《毛选》的军事著作则记录了教员决胜千里的战略战术,体现出教员远谋深算、雄韬奇略的军事家才能;《毛选》的政论著作,切合国情地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思想基础。因此《毛选》是中国和世界重要的智慧典籍之一,是教员思想产生、形成与发展完善的真实记录,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是我党理论建设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集大成和精华,也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最直接的智慧之源。

毛泽东的《祭母文》

5月11日,是母亲节。母爱如光,照亮每个儿女的前行路。伟人的背后是伟大的母亲。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因病去世。在为母亲守灵时,悲痛欲绝的毛泽东饱含深情地含泪写下了悼念母亲的《祭母文》,追述母亲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的优良品德,其中“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是对母亲善良品行的深切赞美。

他给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祭母文》

1919年10月

毛泽东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小大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同时,毛泽东写了两幅灵联,以此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毛泽东的《祭母文》

对母亲的怀念,一直萦系在毛泽东心中。1921年春、1925年春夏和1927年初,他回韶山探亲、开展革命工作,总要到母亲和父亲的合葬墓前悼念。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回忆道“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第二天清早,毛泽东径直朝附近的小山上走去,随从人员不知道他要哪里去,紧跟而行。顺着一条小道,毛泽东来到父母的墓前。身边人员将采自路边的一束松枝递给他,他接过来,神情肃穆,敬送到父母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轻声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言语中满含着无线思念和感慨。

回到住所,毛泽东对随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来源:毛选宣传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