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一个幽灵在欧洲大陆游荡,它就是共产主义。这个幽灵的诞生,令西方国家谈之色变,纷纷联合起来对其进行围剿。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共产主义在西方饱受迫害,欧洲共产党人成为过街老鼠,美国掀起红色恐慌,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锒铛入狱。
西方对共产主义恨之入骨的背后,是革命带来的恐惧、利益集团的操纵以及宗教信仰的排斥。在西方这片土地上,共产主义注定难逃厄运。
革命幽灵 惊扰西方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向世界宣告,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个幽灵的出现,令西方国家坐立不安。随着1848年革命浪潮的席卷欧洲,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纷纷爆发起义,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革命最终败落,但革命带来的阴影却长久地笼罩在西方国家头顶。马克思不得不流亡英国,科伦的共产党人受到审判,巴黎公社的革命者惨遭屠杀。对于风雨飘摇的欧洲列强来说,革命成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十月革命的爆发,更是让这个梦魇成为了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西方列强对这个新生政权恨之入骨,视其为洪水猛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纷纷出兵干涉俄国内战,企图扼杀革命于摇篮之中。列宁愤怒地斥责西方的做法,称他们妄图在俄罗斯周围筑起一道"万里长城",把革命隔绝在外。
革命的烈火已经点燃,在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葛兰西在狱中写下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号召意大利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统治。面对革命的汹涌浪潮,西方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在他们看来,一场合格的革命必须符合三个标准:最低程度的混乱、可敬公民的领导以及在完成适当目标后以一部平衡的宪法作为结束。而无产阶级发动的革命,显然与这些标准背道而驰。
西方政客将无产阶级革命视为"叛乱"、"暴动",认为它们破坏了社会秩序,违背了自由民主的理念。美国作为一个立国之初就标榜"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尤其看重个人自由。在他们眼中,革命不仅意味着混乱和动荡,更意味着个人自由的丧失。因此,美国人对革命抱持着高度警惕和敌视的态度。
这种对革命的恐惧,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政治文化之中。美国人崇尚渐进式的改良,主张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对于激进的革命手段嗤之以鼻。哪怕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等开国元勋也强调,革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而非破坏"。
这种温和、保守的政治理念,与欧洲大陆的激进革命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高呼"战无不胜的工人阶级万岁"时,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却对革命避之不及,生怕革命的烈焰会蔓延至北美大陆。正如托克维尔所言,美国人"宁愿忍受一个坏政府,也不愿诉诸革命"。
利欲熏心 反共急先锋
麦卡锡主义,这个在美国政治史上臭名昭著的术语,堪称反共运动的典型代表。上世纪50年代初,麦卡锡参议员发起的这场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被指控为共产党人或同情者,许多人失去工作,身陷囹圄,甚至家破人亡。然而,麦卡锡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支持和推动着这场反共狂潮。
美国军团,这个全美最大的退伍军人组织,在反共运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早在一战后,美国军团就已经建立,其宗旨是维护"百分之百的美国主义",抵御社会主义等"异端"思想的侵蚀。到了1950年,美国军团的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万,其中不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政界巨头。
而麦卡锡,正是这个组织的忠实成员。他曾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军官,退役后加入了美国军团,并借此跻身政坛,成为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当麦卡锡开始大举反共时,美国军团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这个组织在全国各地为麦卡锡的演讲造势,提供场地和宣传。
麦卡锡的言论,实际上就是在替美国军团传达反共的主张。在麦卡锡的演讲中,"美国主义"、"美国方式"等美国军团的口号被频频提及。1954年,麦卡锡甚至公开呼吁民众,要用"美国主义"看待劳资关系,抵制共产主义的渗透。美国军团和麦卡锡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麦卡锡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军团反共理念的代言人。
除了美国军团,FBI、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等机构也与麦卡锡暗通款曲。FBI长期监视、跟踪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将情报提供给麦卡锡;而HUAC更是反共急先锋,大肆叫嚣"共产主义威胁",对"红色分子"穷追不舍。在这些机构的配合下,麦卡锡如鱼得水,反共运动迅速升级,席卷全美。
麦卡锡及其支持者之所以对共产主义深恶痛绝,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现实利益的驱使。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这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针锋相对。麦卡锡身后的利益集团深知,一旦共产主义在美国扎根,他们的既得利益将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他们竭力丑化、污蔑共产主义,将其描绘成洪水猛兽,妄图从根本上扼杀这个威胁。反共,成为了一些政客和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方便工具。打着反共的旗号,他们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侵犯人权,对异己思想进行无情打压。
在他们眼中,共产主义不仅危及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更威胁到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宪政。这一切,都与他们的政治诉求和现实利益相悖。因此,共产主义必须被扼杀,哪怕代价是自由和正义。在麦卡锡主义肆虐的年代,美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恐怖和混乱。
宗教戒律 异端共产党
在美国这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清教徒的北美殖民,到南北战争中的废奴运动,再到20世纪的民权运动,宗教信仰始终与美国的政治文化紧密交织。
而在反共问题上,宗教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在许多美国人眼中,宣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共产主义,是对上帝的亵渎,是撒旦的化身。因此,反对共产主义,不仅是政治立场,更是宗教信仰的体现。
早在19世纪,当英国人欧文试图在美国建立社会主义公社时,就遭到了教会的激烈反对。欧文本人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主张废除私有制和宗教,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共享财产的理想社会。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犹如异端邪说。
新谐和公社建立后不久,印第安纳州的教会就集体上书州议会,要求取缔这个"违背上帝旨意"的组织。在教会的压力下,州议会通过法案,禁止社会主义者购买土地。欧文的社会主义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天主教会对共产主义发动了猛烈攻击。1937年,底特律主教高乐德发表公开信,称共产主义是"无神论的物质主义",是"基督教文明的死敌"。同年,美国天主教主教议会发表声明,号召全体教友抵制共产主义。教会领袖们在讲道时,经常将共产党人描绘成"撒旦的使者",鼓动信众与之斗争到底。一时间,反共成为了美国天主教会的重要议程。
在新教领域,反共的声音同样高涨。福音派教会是反共的急先锋,他们视共产主义为"基督教信仰的威胁",动员信众投身反共运动。1949年,美国基督教会联合会发表《反对共产主义的宣言》,将共产主义定性为"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认为其与基督教信仰水火不容。许多新教领袖还加入了麦卡锡领导的"美国青年反共十字军",积极参与反共活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关乎信仰的圣战。
宗教在反共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更体现在政治领域。许多反共政客本身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将反共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麦卡锡本人就是一名天主教徒,他经常在演讲中引用《圣经》,称共产主义是"撒旦的化身"。
参议员韦尔奇更是福音派教会的积极分子,他曾公开表示,反对共产主义是"上帝交给美国人的任务"。在他们眼中,共产主义不仅危害国家安全,更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因此必须予以铲除。
宗教信仰与反共主义的结合,为美国的反共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冷战的背景下,这种结合被推向了极致。"共产主义是无神论"的论调被反复强调,成为了反共话语的重要一环。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共产党人不仅是政治异端,更是不信上帝的异教徒。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冷战高潮时期,美国甚至要求公务员宣誓效忠上帝,以示与共产主义划清界限。
宗教与反共主义的契合,背后折射出美国社会的保守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强调个人责任、自由市场、有限政府等理念,与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计划经济等主张格格不入。而作为保守主义的重要支柱,宗教无疑为反共运动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持。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宗教领袖们高举反共大旗,将共产主义妖魔化,煽动了社会的反共情绪。由此,反共斗争被赋予了宗教色彩,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宗教信仰与反共主义的交织,构成了美国反共运动的重要背景。在这场运动中,宗教扮演了意识形态和精神动员的双重角色。信仰的力量,让反共斗争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让许多美国人将之视为捍卫信仰的圣战。
然而,当宗教与政治过度结合,当信仰成为划分敌我的标准,美国社会付出的代价,恐怕要远远超出想象。麦卡锡主义肆虐的年代,许多无辜者惨遭迫害,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遭到肆意践踏。反共,成为了侵犯自由的挡箭牌。这一切,都与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理念背道而驰。
民主受损 自由泪如雨
当反共运动以宗教的名义大行其道时,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和自由传统,正在遭受空前的挑战。在麦卡锡主义肆虐的年代,那些标榜"民主"、"自由"的政客们,恰恰成为了践踏民主、扼杀自由的帮凶。他们打着反共的旗号,将异己分子推上审判席,用手中的权力摧毁了无数人的生活。
1950年,麦卡锡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威林俱乐部演讲,声称手中有国务院205名共产党人的名单。这个数字后来被一再修改,但丝毫不影响它带来的冲击力。在麦卡锡的煽动下,一场全国性的"清君侧"运动迅速展开。
联邦调查局、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等机构对"嫌疑人"展开调查,逼迫他们交代所谓的"共产党同志"。许多人在高压之下屈服,供出了同事、朋友,甚至是亲人。一时间,告密之风盛行,人人自危。
"好莱坞十人案"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事件。1947年,好莱坞编剧、导演、制片人等十人因拒绝回答国会调查委员会的问题而被控藐视国会,随后遭到电影公司解雇,有的甚至面临牢狱之灾。他们的遭遇,成为了1950年代好莱坞"黑名单"的缩影。
在这个名单上,数百名电影人因涉嫌参与共产主义活动而被列入,从此与电影行业无缘。这其中,有著名编剧特鲁伯·卡波蒂,也有曾获两次奥斯卡奖的编剧艾伯特·马尔兹。他们的才华,就这样被政治狂潮无情碾压。
麦卡锡主义的触角,还深入到了美国高校。1949年,加州大学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反共忠诚宣誓",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宣誓自己不是共产党员。拒绝宣誓者,一律解雇。
伯克利分校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欧本海默因拒绝配合调查委员会,被撤销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高级顾问职务。他痛斥道:"在美国,一个人的信仰和言论,现在成了受惩罚的理由。"欧本海默的遭遇绝非个案。据统计,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至少有一百多名大学教授因涉嫌参与共运而被解雇。
在反共的旗号下,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被肆意践踏。195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芝加哥秘密逮捕了七名共产党领导人。他们的"罪名",仅仅是参加了共产党的集会。
在国会听证会上,一些"友善"证人公然撒谎,诬陷他人参与莫须有的"颠覆活动"。而那些试图据理力争的"不友善"证人,则往往遭到议员们的威胁和辱骂。一位证人在听证会上痛斥道:"这是一个把宪法扔进波托马克河的听证会!"然而,他的抗议很快被淹没在议员们的叱喝声中。
在这场反共狂潮中,司法公正也沦为了政治工具。1949年,联邦政府以违反《史密斯法》为由,起诉了十二名美国共产党领导人。所谓"叛国罪",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法官考夫曼在庭审中公然表示,共产党人不配享有宪法权利。
最终,十二人全部被判有罪,十一人被判五年监禁。美国自由史学家霍华德·津恩指出,法官和陪审团对被告的成见,实际上否定了他们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
反共运动给美国的民主制度和自由传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将持不同政见者推上了被告席,用司法程序制造冤案,用舆论压力摧毁异己。这场运动所针对的,不仅是共产党人,更是所有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人。
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下,理性、宽容、多元等美国立国之本被无情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告密、审查、迫害等斯大林式做法。正如美国学者拉斐尔指出的,麦卡锡主义实际上亲手毁掉了它声称要保护的美国价值。
麦卡锡主义的教训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自由和民主是脆弱的,需要每一个公民去捍卫。当国家机器以"安全"的名义侵犯公民权利时,当政客以"忠诚"的名义打压异己时,我们决不能保持沉默。捍卫自由,从来都需要付出代价。
但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所言:"自由社会的安全,不在于压制异端,而在于保护异端不受伤害。"
历史已经证明,mccarthy主义式的反共狂潮,对自由、民主的伤害,远胜于共产主义本身的威胁。在镇压的恐怖气氛下,美国社会失去了宝贵的宽容与理性,自由的灯塔黯然失色。这一教训,我们决不能忘记。
来源:奋斗中的李斌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尽快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核查:摩萨德间谍被伊朗处决前戴镣铐游街?实为大学生遇害案重建现场
速览- 网传视频展示的并非“伊朗给以色列间谍戴上手铐脚镣游街”,而是发生在今年2月的德黑兰大学学生遇害案的重建现场。- 伊朗近日加强了对“间谍活动”的处罚力度,已处决... -
范勇鹏先生是历史学学士、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美国研究所。德国曼海姆大学欧洲社...
-
欧尔班炮轰:骄傲大游行已演变为反政府抗议,是欧盟在背后策划的
【文/观察者网 王一】据英国路透社援引当地媒体报道,匈牙利总理欧尔班6月29日严厉批评此前一天在布达佩斯举行的骄傲大游行,称其“恶心和羞耻”,并指责欧盟指示匈牙利反对... -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某些"知识分子"总在唱衰中国,却对西方问题视而不见?从苏联解体到智利破产,历史一再证明:意识形态的沦陷比战争更致命。今天让我们揭开"公知"的画皮,看他...
-
0票反对!美国众议院通过“挺台”法案,专家直言:危险且阴险!
据界面新闻报道,当地时间6月23日,美国众议院以口头无异议的方式,通过了所谓的“不歧视台湾法案” 。这一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动用话语权和表决权,支持台湾加入国际货币基金... -
中国能否取代美国领导全球?阎学通:当领导不靠自封,别人非要你当再当
编者按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国际社会正面临多极化加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非传统安全挑战升级等多重考验。5月29日,“道义现实主义与全球治理新范式”学术论坛在清华大... -
1943年,一部名为《莫斯科使团》的黑白电影在全球同步上映,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到达苏联后,亲身体验了苏联人民的生活和社会...
-
一架运20空降到伊朗机场,便让美国、以色列疑神疑鬼高度紧张。但是谁也没想到,长期被美国封锁卖油的伊朗,悄然在东北部与中哈乌土四国合作,暗度陈仓修建了一条5500公里长的...
- 制造和升级战争都是川普,他到底想干啥?对任何事情的观察和分析都是随着形势和情况的变化而逐步接近真相,没有谁是未卜先知的圣人,所以不要跟我讲什么观点前后不一是人品问...
- 何新先生以下的这篇采访谈话发表于十六年前,原文刊载于2002年3月20日《香港商报》。这个顺序已经基本应验,只是未来俄罗斯与中国问题的次序也许需要颠倒。[按语:何新认为,...
-
这个世界的「剧本」已经被川普暴露?广场协议2.0?稳定币?关税战?川普拿到的「剧本」究竟要将我们带往何处?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传说,有一份秘密「指南」隐藏在美国幕后,就像犹 太人的《锡安长老纪要》,每当美元遇到危机,它就会出现,它曾三次帮美元化险为夷,收割对手,又...
-
周恩来一生对毛泽东罕见的一次 “顶撞”:“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毛泽东与周恩来携手同行,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同奋斗,二人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与默契。然而,在复杂的历史进程里,也出现过一次周恩来对毛泽东罕... -
毛主席说过“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吗?
原标题关于一篇“亲聆”1957年“毛罗对话”回忆的追踪调查作者:秋石2001年9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书中提到,作者在1996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 以对毛主席是否崇敬和信仰,是拥护还是反对,来认识和判断一个人,是中国特有的精神现象。即是特殊的一种精神活动,其底层的意识在本质上说,是对毛主席的信仰。这种精神现象...
- 【摘要】毛泽东的一生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一生。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的思想、发挥“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等内因,以及在...
- 目 录对毛主席婚姻家庭的几点认识——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朱旦华与儿子毛远新的生活经历对毛主席婚姻家庭的几点认识——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作者:马社香朱旦华(1911-2010)...
- 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 张五常,1935年出生于香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 最近,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一则消息让全球目光聚焦——美国特朗普政府“认怂”了,全面下调对中国的关税,并废除了诸多“不合理”的关税政策。在中美关税战这场没有硝烟却硝烟...
- 本文转自一位老同志!欢迎大家推荐好文。笔者经历毛主席时代三十多年,自觉着有发言权。不了解毛泽东,不了解毛泽东时代,你就没有发言权。我指的“毛主席时代”,就是指的毛...
- 萧克是解放军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转战于井冈山和湘赣根据地,历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参谋长、师长、军长等职。作为红军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