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14%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焉。为仁由己(3),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5)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2)归仁:归服仁德。

(3)为仁由己: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行不行全在于自己。

(4)目:细目或条文。大纲之下是细目。

(5)请事:将按照指示去做。

【语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就是仁。哪一天人们能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服仁德。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怎么会由别人支配呢?”颜渊说:“请问仁的细目。”孔子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会按照指示去做。”

【研析】

“非礼”和“礼节”、“放纵”和“规范”、“喜欢”和“应该”、“情感”和“义理”,从这些属性的尺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和成熟度。要修行“仁”德,就不能光考虑自己了,不能随着情感和喜欢而放纵私欲,必须从义理、规范等角度来看,要多为别人设想才能称得上“仁”德。也就是要多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尽量符合礼节规范。

“仁”的礼节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但是孔子说的细目,除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外,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何连看和听都不行?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忽视和想不通的。人对于外在讯息如果没有识别能力、不懂得过滤,就容易被外来讯息污染,大脑就会装满不符合“礼”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还会带动“非礼”的言行。说白了,仁者就是要能本着善心,思想必须是善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当然也要善的。只有能分明善恶,能区分好坏,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受污染,从外在来看,就是能表现善的言行,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

【延伸思考】

1、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

2、人的思想中如果没有道德良知或强有力的规范,往往为了满足私欲,会表现伤害他人的言行。为何沉溺于自我中心和喜好之情往往带有破坏性?现代社会是不是缺乏道德良知?这样的社会,人会不会互相伤害,互相争斗,活得很累?现代人应该如何从自我中心和喜好之情中挣脱出来?如何找回道德良知?

【成语故事】

爱屋及乌

这则成语故事是以仁政爱民安天下的例子。

“爱屋及乌”这则成语来源于《尚书大传》,意思是由于爱惜某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后来常用来比喻因爱惜某人,从而连带爱惜和他有关的人或物。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于是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弟弟姬旦(周公)和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的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神秘岛
神秘岛
儒勒·凡尔纳
立即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鲁迅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
鲁迅
立即阅读
世界名著英文版
世界名著英文版
立即阅读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儒勒·凡尔纳
立即阅读
人物志
人物志
立即阅读
粉饰太平
粉饰太平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笈中奇书选
笈中奇书选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