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活了35岁,留下了与他相关的34个成语,不可不谓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可以这些成语将他的一生分为4段,来分析研读:
1:学习成长阶段,胯下之辱、一饭之恩。
韩信的兵法是和谁学的,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依据他耿直的性格(有师傅不可能不说出来),我也倾向于他是通过看兵书自己悟的。
怎么学的?从这两个成语就可以看出来,胯下之辱、一饭之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都能反应出求学阶段的韩信是志向远大的,这也和诸葛亮诫子书说的“非志无以成学”相符,有本事的人一定有大志向,而志向往往是少年时期立下来的,正所谓青年养志。例如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岳飞的“精忠报国”、刘邦见秦始皇出巡的“大丈夫当入是也”。如此,孩子还在青少年时期的父母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志向,而不是关注作业写完了吗?眼下的一点分数,在人生的长河里,毫无意义。最近我和女儿聊天,我就说她是属老虎的狮子座,一定是我们家最优秀、最勇敢的,将来肯定比爸爸妈妈更有成就,我还叫她“小狮子”,她就很开心。
这一阶段还有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韩信做了项羽的亲卫很长时间,亲身经历和感受了战争和谋略的精髓,从这一角度说,他从项羽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毕竟作为兵家四家“兵形势”最杰出的代表,可不是浪得虚名。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2:兵仙-韩信
兵家四家: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项羽是兵形势的代表,韩信是兵权谋的代表。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项羽和韩信谁打仗更厉害?
我的结论是如果只打一仗,别说韩信,中国历史上也少有能和项羽争锋的人,不仅勇猛而且聪敏,寻找并把握战机并当机立断,项羽太强了,在战场上他就是神。
不过如果发展成全面战争,项羽少了“局”的概念,我觉得拉开了打,肯定韩信厉害,而且是我国历史上也少有敌手(但是有前提,后面讲)
从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到垓下之战,韩信留下了很多成语:独当一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拔旗易帜、推陈出新、肝胆照人、问路斩樵、 传榜而定。
每一个都是一个故事,非常有智慧。韩信是兵权谋的代表,同时兼顾了兵形势、兵技巧三家的用兵精髓。
3:第三阶段,就是汉定天下之后,到韩信死亡这一阶段。也留下了大量成语:战无不胜、功高震主、国士无双、略不世出、不赏之功、伪游云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多多益善、鸟尽弓藏、解衣推食、金石之交。
这一段是环境剧烈变化,而智慧跟不上节奏,思维惯性还停留在过去,从而产生不可调和矛盾,到最后无法收场的阶段。无关对错,韩信是值得同情的、刘邦是迫不得已的;有关对错,韩信是不够自知,内心纠结矛盾的,性格决定命运,或者天命如此。
综合能力,刘邦要强于韩信几十倍不止,后面的大汉王朝就是铁证。
为了天下太平,为了黎民百姓,也必须飞鸟尽良弓藏。
4:第四阶段就是,历史和后人对韩信的评价了
兵仙神帅、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钟室之祸、气吞山河、一竿之微
我个人观点是韩信是掌握了用兵之“道”的人,这个道就是老子说的非常道的道。他是把兵法用“活”了的人,值得尊敬。
如果能知道亢龙有悔,就好了,可惜。
还有从问路斩樵这个成语不难看出,韩信也是不够道德的,他的才能非常时期非常有用,平常时期,他自己就是非常......
一饭千金(一饭之恩)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食物的老妇人说,以后定当厚报。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胯下之辱
韩信在少年时,一个同乡屠夫带着一帮“兄弟”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深知“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于是当着众人的面,从那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推陈出新
该成语出自于清代戴延年的《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讲的是韩信在刘邦手下做仓管时,提出过一个想法,就是把粮仓设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进,旧粮从后门推出,这样就可以防止旧粮在仓库里放久后腐败变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当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了“谁先攻入咸阳先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里绕道奔袭陈仓,进而取得中原。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这一故事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独当一面
这是张良对韩信的一句评价。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战国策·齐策二》对此记载道:“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国士无双
这则是萧何对韩信的一句评价。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自古英雄出少年,用这句话形容霍去病,再贴切不过了。在他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当中,留给我们太多的传奇。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率军攻城略地,豪取...
- 编者按:1959年4月,在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作为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亲眼目睹和感受了刘少奇在此次庐山会议上既要维护党的团结、又希望纠正“左”的错...
-
胡鑫宇事件背后的可怕内幕真相,致远中学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致远中学、15岁男孩失踪70多天、光头老师、suv轿车、校长的背景、美国投资人、器官买卖......随着事件的不断曝光越来越接近真相了。在致远中学门口这件事离奇就离奇在一个15岁... -
“国士无双”的韩信仅有35年人生,却为后世留下了34个成语,堪称传奇
他的一生经历了磨难、屈辱、辉煌、悲惨等等太多故事,他从一个苦难孩子一步步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其人生的传奇性不言而喻。他就是韩信,... - 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很多话是“话中有话”。据曾志回忆,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嬉...
-
之前有粉丝点播洪晃和北京那座著名的史家胡同51号院的爱恨情仇。今天闲的没事我来把这个坑填了。填着填着我发现,这个坑有点大,而且许多人自认为知道的,并不是真实的,或者...
-
李勣(徐懋功)的“皇家家事论”影响深远, 后世被范祖禹、王夫之等大加批判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在唐代的统一战争及之后对边疆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开国元老。历史上的李勣是一个武将,而... -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仅次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青海省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可以说是中华水塔。那么,如此...
-
奴隶之所以为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别人的思想。——柏拉图011936年6月13日,德国汉堡市海军训练船正在举行下水仪式,阿道夫·希特勒突然出现在活动...
-
说到清朝的官方名称,恐怕很多人会有疑惑,清朝不就是叫清朝吗?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清朝这个叫法只是史学家为了方便而说的,清朝的正式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