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大组织总会走向衰落?根源藏在这组失衡数据里:创造的人在减少,分配的人在狂欢
繁体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规律如同幽灵般反复浮现:当掌握权力与分配权的群体不断扩张,而直接创造财富的群体逐渐萎缩时,整个系统的崩塌便已进入倒计时。
这里的“掌权者”并非单指王侯将相,还包括庞大的官僚体系、管理阶层及各类资源分配者;“创造者”也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匠,而是所有直接产出物质价值的群体。
纵观数千年文明史,“供养结构”的失衡,几乎是每个组织走向衰落的序幕。
一、罗马帝国:过度膨胀的军政机器,拖垮了农耕根基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曾是地中海区域的绝对霸主。广袤的疆域带来了丰厚的税源,庞大的常备军与精密的官僚体系一度被视为帝国稳定的基石。早期,军队的开支主要依靠对外扩张获取的战利品和新增税收维系。但当疆域扩张达到极限,这种依赖扩张的财政模式便失去了“新鲜血液”的补给。
史料估算显示,到公元3世纪,供养一名罗马士兵需要约10个农奴全年的劳动产出,而帝国军队人数却长期维持在数十万规模。
雪上加霜的是,官僚阶层数量持续攀升,贵族与城市精英还享有免税特权,沉重的税负被层层转嫁到普通农民身上。
最终的恶果接踵而至:农民不堪重负选择逃亡,大片土地因此荒废;土地荒废直接导致税收减少,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军队因补给不足纪律松弛,边防也频频出现漏洞。
外敌的入侵不过是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让罗马走向脆弱的,是内部早已失衡的供养结构。
二、唐宋盛世的隐忧:冗官冗兵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往往在繁荣的表象下暗藏结构性危机。唐代开元年间,府兵制让士兵实现自耕自养,国家的军费压力相对较小。
但到了中晚期,常备军体系取代了府兵制,士兵脱离土地,完全依赖国库供养。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普及使得官员数量大幅增长——官位成为士子阶层的主要出路,行政体系像一棵不断分枝的大树,枝叶愈发繁茂,却在持续消耗着根部的养分。
到了宋朝,这一问题愈发严重。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费”正是“掌权者”群体(官员、军队、特权阶层)膨胀的直接体现,而“创造者”群体(农民、工匠、商人)的生产力已难以支撑这样的结构。
尽管宋代经济高度发达,GDP据估算占当时全球的20%-30%,但分配体系的低效以及资源向非生产性阶层的集中,最终引发了结构性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直接导致财政崩溃、社会动荡和国家衰弱,最终在北方元金的入侵中走向灭亡。
三、欧洲中世纪:贵族与农奴的失衡之痛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体系,在初期呈现出互惠互利的状态:贵族负责提供军事防御,农奴则通过劳作与税收回报。然而,随着家族继承与分封制度的推行,贵族数量不断膨胀。
更多的贵族意味着更多的庄园被分割,以及更多的封建义务被强加,但土地面积有限,农奴人口也未能同步增长。
14世纪的黑死病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欧洲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劳动力数量骤减,但享有土地收益和免税特权的统治阶层数量却并未减少。
供养关系的严重失衡直接引发了多地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四、工业化时代:管理层膨胀的必然与代价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却也催生了新的结构性问题。早期的工厂中,绝大多数岗位都直接参与生产;但到了中后期,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不得不增加中高层管理、行政、监督和后勤等“非生产岗位”。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种膨胀并不明显,因为生产端的效率足够高,能够支撑起更大的管理团队;可一旦市场趋于饱和、利润率下降,冗余的管理层就会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历史上不少大型企业的衰落,都与组织层级过多、行政成本过高密切相关。
这也是20世纪后期许多企业推行“扁平化改革”的原因——本质上就是减少“掌权者”数量,让更多人回归到直接创造价值的环节。
五、现代国家的困境:福利体系与财政的失衡困局
进入现代社会,国家“掌权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还涵盖了庞大的公共服务与福利体系执行者。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全民教育等制度的运行,需要财政长期稳定的投入,同时还需配备大量行政人员维持运作。
在人口结构年轻、经济增长强劲的阶段,这些成本尚可持续;但当社会步入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经济增速放缓时,原本可持续的福利体系就会面临资金缺口。
如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养老金缺口、福利赤字等问题,并非某一届政府的决策失误,而是结构性规律在发挥作用:分配体系的惯性膨胀,总是滞后于生产体系的收缩。
六、历史的共性曲线:膨胀与收缩的循环
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军政负担、唐宋时期的冗官冗员,还是中世纪欧洲的贵族膨胀、现代国家的福利赤字,背后都隐藏着同一个模式:当掌控资源的人数持续增加,而创造资源的人数不断减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掌权者”太多,“创造者”养不起了。这并非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文明运行的客观规律。
系统越复杂,管理成本就越高;分配层规模越大,生产端的压力就越重。
当生产端无法支撑分配层的消耗时,结构性调整便不可避免。历史给出的解决方式主要有三种:
- 主动改革:通过削减冗余、优化分配来缓解矛盾,比如官员下海、体制内员工下岗、企业扁平化改革等;
- 被动崩塌:供养体系在危机中自行瓦解,就像历史上的诸多王朝和大企业,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 外部冲击:战争、灾害等外力迫使结构重组,在毁灭之后迎来新的生机,如此循环往复。
文明的周期,就在这样的膨胀与收缩之间不断摆动。
七、结构失衡时代:普通人的自保之道
当我们如今感叹“掌权者太多,创造者养不起”时,其实是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了一个反复出现的波峰。如何在崩塌之前重构平衡,是每个时代都必须面对的共同命题。
历史规律虽难以改变,但个人的选择却能改变自身命运。在结构失衡的周期中,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则在悄然布局。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到底该如何自保?
来源:天涯神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