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官方层面大力宣传文化复兴,“四个自信”中其中一个就是文化自信。

以官方意志来强调文化自信,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在某个时期内,是存在文化不自信现象的。

至于文化不自信的根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要谈文化主导权这个问题,那么首先第一点,我们就得理清楚,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提到文化,大部分人的第一直觉就会和历史联系在一起,而现实表述中,历史和文化两个词确实也是经常一起使用的。

这说明文化和历史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来源,

没有历史,文化也就没有积淀,

没有历史,文化更得不到传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越悠久,文化底蕴就会越深厚。

仅仅从“文化”一词入手的话,它在不同的场合所代表的意义又有所不同。

最简单的,从个人层面讲,我们父母辈人,说到读书人或者念过大学的人,喜欢称呼他们为“文化人”。

知识水平高就说他文化高,说一个人见识短或者没读过书,就说那个人没文化。

仅从这点看,文化高低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知识涵养的丰富程度。

在现实中,“文化”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很高。

从行业来看,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音乐文化、电影文化、舞蹈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等等,这些是偏向文艺类的。

还有诸如各种企业文化,钢铁行业文化、手机行业文化、家电行业文化、中医文化、西医文化等等,

文化一词几乎可以套用到任何一个具体行业。

就连普通人玩个串珠,也能有个串珠文化,骑个车,也能有骑行文化,搭个帐篷吃个烧烤,也能有个野营文化,甚至于打个棋牌,都能有个棋牌文化。

旅游景区更是和文化深度绑定,各种文化标识、文化产品琳琅满目。

至于宗教行业,文化标签更是常见,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文化,比如佛教文化。

在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

“广义指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辞海中的定义,也印证了我们生活中的常识,那就是文化一词几乎与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事务都能结合。

我们汉语是象形文字,一直传承至今,虽然字形含义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些许区别,但总体的根本含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所以,要理清文化的根本内涵,就必须追根溯源,来看看“文化”一词的古义。

甲骨文的“文”字外廓为鱼的外形,内里为鱼鳞的简省,两形会意即指鱼鳞。

后来引申为物体表面的纹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层操作系统

“文”的字形演变

《礼记·乐记》记载有:“五色成文而不乱”,指的就是这个内涵。

关于“化”字,《易经·系辞》记载有:“男女构精,万物化成”。

本意是指造化、生成。

关于文化一词的完整表述,《易经》中一句话极其凝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句话揭示了关于文化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一是来源,人文本于天文;

二是作用,用于教化天下。

所以本文讲的文化主导权之争,指的就是这种万世传承,本着以教化民众为根本宗旨的中华传统文化。

从国家层面去主导文化,推动文化,并实现文化的复兴,第一步就是要追根溯源,正本清源。

进而从流俗文化上升到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战略高度,

如果连文化之根都没找到,就去谈文化复兴,难免会缘木求鱼,甚至导致南辕北辙。

二、文化不自信的根源

按照常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越悠久,文化底蕴越深厚,文化自信也就越强。

但是近现代来看,在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严重不足的。

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期莫过于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前,可以说,那段时期,中国的文化自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外战争的失败,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就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倒退。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产生了文化怀疑;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产生了文化抵制;直到日本全面侵华,则变成了全面遗弃。

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文化上举着的还是中华文化的大旗,只是觉得技不如人,并不觉得文化本身有多大问题。

等到后面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彻底击碎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民族失败主义盛行,文化自信从此无从谈起。

以至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民国大师们争着要废除汉字,连汉字都要废除,可见当时文化不自信到了极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层操作系统

作为现代人,翻开历史书的话,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发展的,当民族竞争失败,一败再败,作为当时的人们,是很难不去怀疑自己的文化的。

就拿个人来说,当一个人进入社会后,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总是失败,总是竞争不过别人。

他肯定就会反思,反思他过往的一切,反思他学的东西是不是不如别人,不然为啥总是竞争不过别人呢。

进而反思是不是他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甚至会怀疑到自己的出生,到了这一步,就连改变都很难再有勇气,算是彻底被现实打败了。

从个人到民族,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求废除汉字的民国大师们就属于彻底被现实打败的那群人,

从而彻底走向了民族失败主义。

那么有没有人在面对民族竞争的暂时失败时,没有走向民族失败主义,而是成为奋起前行的孤勇者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

他们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史诗,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日益恢复,文化自信也渐渐找了回来,颇有一股秦汉之风。

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峰。

实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胜利。

信心会带来胜利,胜利更会强化信心。

紧接着,中苏珍宝岛战役、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一直到后期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作战我们无一败绩。

不光对外作战,我们取得全胜。就是在经济建设上,我们也是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从一穷二白起步,到“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可以说当年的我们干啥啥都成,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达到巅峰。

一个民族,竞争失败之后,为什么反思的结果会导向怀疑自己的文化呢。

而一个民族要站立起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抓手为什么也会导向文化呢。

而且当一个民族取得成绩时,为什么会更加由衷的喜爱自己的文化呢。

答案就是:

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层操作系统,没有好的文化作为底层系统,再好的硬件也会卡壳。

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几乎可以等同,文化自信才能带来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应有之义也就是文化自信。

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层操作系统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层操作系统呢?

因为通过文化,我们几乎可以推导出这个民族的一切,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

甚至是身处这个文化之中的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基因。

对个体来说,从分子生物学上来讲,基因是导致生命发展转化的根本动力。

那么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文化就是他的民族基因,一个民族的强盛或者衰弱,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中国形成的原因,和外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维系着我们这个国家的纽带就是文化,而这个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万世传承下来的,中间虽然因为外族入侵导致政权更迭,

但是文化传承一直没有中断。

这也是我们一直很自豪的讲,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璀璨文明国家的原因。

如果根据最新的考古学发现,我们的文明延续时间远远不止五千年。

在我们这片大地上,国家、民族、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统一性,这三个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等价性。

请问在世界上还能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国家吗?

答案是没有。

就拿美国来讲,其建国历史仅仅只有200多年,而其人员构成主要为移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移民国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民族。

再不用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二战后成立的部分国家,完全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这些国家根本谈不上。

可以说,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的源动力,更是团结凝聚的纽带。

文化遭破坏,或者是遭受污染,就会影响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前途。

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习好、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它关系的是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安危。

来源:云栖星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