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难以胜利,为啥还要和苏联开战?

繁体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而这份秘密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就改变了整个二战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这份协议还给苏联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以缓解之机,也为之后的苏德开战埋下了伏笔。这份条约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中的第一点内容,就是及时划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来说,自此开始苏德之间在理论上来说,存在着领土争议性或者因领土争议而进行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0,最起码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看是这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英法等一系列国家所做出来的错误决定,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绥靖政策给波兰带来了灭顶之灾。

德国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难以胜利,为啥还要和苏联开战?

在公元1941年的6月22日,德国直接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此同时采取了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当中发动的入侵苏联的行动,而巴巴罗萨仅仅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一旦苏联被击败,那么就可以动用大量的士兵补充到德国的工业当中来,毕竟苏联一直在一旁虎视眈眈,整个队伍也无法完全放松下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可用于工作的工人就少之又少。

如果苏联被德国击败,那么整个英国则成为欧洲板块上唯一坚挺的国家,这个时候在和英国发动总进攻,事情就更容易解决了。

但是德国想要打败苏联,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战争机器。尽管当时德国有很多战争机器有,而且数量够多,但是战争机器的启动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面除了石油之外,谁也无法做到100%保证战争机器启动。

德国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难以胜利,为啥还要和苏联开战?

所以德国迫切需要更多的石油,而当时德国境内并没有太多石油,整个欧洲能够发现的并且可控制的石油储备也是少之又少。这时有一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石油,有趣的是这个地方正是苏联的巴库产油区。

所以说德国若能够击败苏联,那么就可以撤掉大部分的士兵,这一部分士兵可以补充国内的劳动力问题,与此同时可以缓解整个欧洲双线作战的压力。更能够获取大量的石油,为接下来称霸世界奠定基础。

德国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难以胜利,为啥还要和苏联开战?

而此次战役在最开始的时候给德军极大的战略威慑,因为德军将320多万人调遣到了苏德边境线的时候,苏联并没有意识到德军接下来的战略企图。这是因为双方签订的互不侵犯协议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苏联,与此同时在1941年的2月,德军直接在罗马尼亚的苏联边境旁边部署了68万人,而在这个的过程当中,苏联依然没有意识到。

德国在最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和苏联开战的话,就极有可能面对双线作战,极有可能腹背受敌。但是在充分的战略准备以及此次战争一旦胜利之后,可能带来的好处多方诱惑之下,这一系列的军事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反而被德国无形忽视了。

而且当时的德国已经陷入了瓶颈阶段,如果不短时间之内解决石油问题和资源危机,后果也十分严重。

所以德国迫切的需要石油资源等各种各样的资源,正好苏联那边有对应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苏联并没有对德国的战略意图保持警惕。

德国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难以胜利,为啥还要和苏联开战?

与此同时,德国最擅长的闪电战似乎也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从德国的状态来看,此前经历了一系列顺利的闪电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

在多方面的引导之下,也就导致德国和苏联之间必有一战。只不过没有想到此次战争中的天时地利因素似乎并不偏袒于德国,加上苏联极大战争爆发力以及战争动员力,彻底颠覆了德国对苏联的认知。

与此同时,在一系列的战争反转和美国参与二战之后,加上轴心国的多方牵制,以及欧洲国家对于德国的拖后腿方面的卓越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给二战时的德国陨落埋下了伏笔。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肖志夫:向往与怀念——参观韶山游客量的历史变迁

    肖志夫:向往与怀念——参观韶山游客量的历史变迁

    2024年9月9日,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8周年纪念日。北京“心悟”问我准备写点什么,我这几天也一直在琢磨,该写点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一生中多次参观韶山的经历,发...
  • 谁出卖了犹太人:欧洲人屠杀犹太人的由来

    这是纳粹大屠杀前的欧洲犹太民族的一段历史。里面所记录的一些经验教训,仍值得当下的我们警戒。一、基督教最初,欧洲反犹主义的思想根基,是源自基督教。在《基督经》里,其...
  • “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安史二人均死在各自儿子手里

    “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安史二人均死在各自儿子手里

    长安唐宫,富丽堂皇的宫殿内,唐明皇与他的爱妃正在一起奏乐歌舞,看着贵妃婀娜舞动的身姿,眀皇如痴如醉。忽然,一声尖锐的急报从殿外传来...
  • 通古今之变 ——怎么看新中国的前三十年

    通古今之变 ——怎么看新中国的前三十年

    通古今之变 ——怎么看新中国的前三十年01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写《史记》,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司马迁有三句著名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确实是伟...
  • 《投名状》背后的真实历史:马新贻是被曾国藩干掉的?

    晚清发生的“刺马”一案,是电影《投名状》的故事来源,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原型是太平天国灭亡后出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马新贻被刺后,多位官员在审案时做法怪异,其案件草...
  • 农村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或者习俗

    作者:牧云小仙女 来源:知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在外混得再好、再风光,只要回到农村老家,就得按规矩来。在父母、长辈和亲戚邻居面前...
  • 晚潮|男子簪花

    晚潮|男子簪花

    □徐惠林爱花种花的男子不少,一张老照片里的作家老舍,蹲在一堆鲜艳的盆花面前,左手夹支管烟,满意而自在地欣赏。花是老舍自栽的,于莳花...
  • 德纳:再论李毅教授

    转自李毅看世界公众号李毅教授在几年前运用在美所学社会学专业知识在台湾做了一个有关统一和台独的社会学调查!这点是之前大陆研究台湾的学者所欠缺的一个深入研究台湾的视野...
  • 1972年的北京,济南,“五七干校”、工农兵大学生长啥样?

    1972年的北京,长啥样?今天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看。1972年北京的老照片,我看过不少也分享过不少,但这组老照片,里面的很多张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些照片都是当时来中国...
  • 科、处、局……这些称谓怎么来的?

    科、处、局……这些称谓怎么来的?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体系中,科、处、局、厅、司、署、部等是较为常见的机构称谓,你知道吗?其实它们与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古代以“科”命名的行政机构,...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