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繁体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中国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
01
小努力,大满足
佛教也是宗教之一。
人类中有不少人是有宗教需要的。这并不完全来自阶级压迫,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事实。
季羡林先生讲,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即:用越来越少的努力(劳动)得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
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世界性的宗教。专就印度佛教而论,由小乘向大乘的过渡就是这个规律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顿悟学说的兴起,其背后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缘何禅宗最为盛行?》一文中有讲过:
小乘讲渐悟,讲个人努力,也并不答应每个人都能成佛。想成佛,完全依靠个人努力。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去成佛,生产力必然受到破坏,社会就不能存在。这是绝对不行的。
大乘在中国提倡顿悟成佛,讲虔诚信仰,只需虔心供养,口宣佛号,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轻松惬意!
这样既能满足宗教需要,又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佛教正是凭借了这种适应性,才终于得到了发展。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一宗”排佛运动,主要原因就是出于经济,而非宗教。
僧人不耕不织,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排不行。这就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02
适应生产力发展
恩格斯说,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并了解群众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建立的。
在宗教的最初发展阶段上,满足宗教需要必须费很大的力量,付出很大的劳动。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就会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这里,宗教就施展出自己固有的本能适应性。在不影响满足宗教需要的情况下,竭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了解这个道理的似乎只有禅宗一家,禅宗是提倡劳动的。
在中国各佛教宗派中,禅宗寿命最长。过去的论者多从学理方面加以解释。然而,按照季羡林先生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因还要到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去找。
禅宗的做法顺应了宗教发展的规律,所以寿命独长。
来源:有道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