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看的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范铸法
繁体这个成语大家一定不陌生
一模一样
《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这里面提到的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让这个成语和青铜器扯上关系
便有了另一层的含义
博物馆里高等级的青铜器,通常有且只有一件。是因为权贵阶级有精神洁癖,只允许自己独享;还是工艺方面的原因,没办法实现同一件器物的重复生产?
看完制作流程答案基本就出来了
之所以会选C,是因为他俩看上去最相似。在不考虑内壁磨损的情况下,可以从侏罗纪时期一路玩到今天。在无数个成品中任意找出两个,它们一定是完全一样的,顺着这个思路,开始今天的内容。
啥是范铸法?
就像小朋友们吃的果冻一样,外面的塑料盒是什么形状,里面的果冻就随之变成什么形状。
果冻都是实心的,那是因为做成空心的会上315晚会。但是大多数青铜器需要做成空心的(盛酒水、蒸煮食物等),因此在浇铸的过程中,腔体内必须有个东西杵在那,这样才不会被铜水占满变成实心的。
既然芯和外范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那么如何确保它们在浇铸过程中能够没有任何偏差的出现在正确的位置,就成为了整个制作过程的关键。
到这里简单梳理一下:先塑模,再根据模进行翻范,接着制芯(目的是让它有一个空腔),全部准备就绪后合范+浇铸。这里反反复复提到模、范二字,实际上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向模范看齐的原因,因为模范就是标准,模范啥样我们就得成啥样。
再回到之前的那个成语,只有外范和腹芯都被破坏掉才能露出夹在其中的青铜器,因此就意味着他俩都是一次性的,所以一个模只能出一个样(一模一样)。肯定有大聪明会说:“把外范和芯都用熔点高于铜的材质雕刻出来再反复浇铸不就OK了么”。小的器物可以这样,但是对于1600多斤的司母戊鼎来说就......
再说了,万一甲方就只愿意独享呢?
再看看下面这些成语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人模狗样,装模做样,大模大样,像模像样
主线的青铜器还没完结 制作过程只是支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