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抖音

地铁上,毫无意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在刷手机,仔细看的话,除了个别人在用微信,大部分都是刷抖音,小红书。

当了一天牛马,确实应该放松一下,抖音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时间过得特别快,从妹子扭腰漏屁股看到人生感悟,完事回想一下,好像啥也没记住,但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是真真切切溜走了。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看书了,很久了吧。有人把抖音比喻成清朝的鸦片,认为这会毁了一代人,怎么说呢,对也不对,说他对,确实他会极大消磨浪费你的时间,没了时间你就无法读书,无法思考。不对是因为鸦片会给人造成生理上瘾,在生理上消灭人类,抖音不然,他是精神上瘾,能戒。

其实吧在某种程度上,抖音对于社会稳定功不可没,你想啊,没有抖音,辛辛苦苦送了一天外卖,累得狗一样,闲了你就会思考,为什么辛辛苦苦还过的这么累,不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吗,你就会去寻找答案。

有了抖音,你就没时间思考了,刷累了就去睡了,第二天又是牛马一天。如此日复一日,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有时候就在想,再过个三五十年,普通人会不会丧失阅读的能力,字都认识,书都能买起,但是静不下心来,读不进去了。

只有少数自制力强的人才能完成这项活动,读书会就跟现在的户外极限运动一样,属于勇敢者自律者的游戏。

别在短视频中浪费时间

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红究竟有多少,估计除了平台数据库谁也搞不清楚。反正平台过一段就会推出一个,只要你时间足够,就能看到足够多的网红。

见多了文化网红的表演,网民也就慢慢练就了判断其段位的功力。表演再丝滑,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你有了些识破底牌之后的无趣,取关自是必然。

曾经有一段时间,总能看到那位取名意公子的视频推荐,讲欧洲绘画艺术的。

从小到大,只在小学时上过两年图画课,还是教算术的张老师顺便教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次在黑板上画了个灯笼,让我们照着画,并用蜡笔涂彩色。

我用铅笔画了个轮廓后,拿出蜡笔用力无方向一气乱涂抹,总把灯笼涂成了红色。

第二天上课张老师讲解,拿出一位同学画的灯笼,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我很吃惊地发现,该同学用铅笔给灯笼描述了均匀的线条,并用蜡笔很细致有规则地涂色,灯笼下面的黄色穗穗,还被风吹动得有了起伏之感。

哎呀呀,这么一比较,额的美术细菌简直就缺乏得不是一星半点么。

说出这段少时的黑历史,是想证明我的艺术鉴赏水平基本就是小学时候对田野里作物的那种喜好,直线条,色彩明快就是舒服。

听了几次意公子讲艺术,感觉很有些遇见沙漠绿洲的那种感觉,立即点了关注。

转变看法是从她讲苏轼开始的。

对画画对音乐细胞的缺失,不影响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长篇小说的经历,颇让我有些英雄主义的情结。

诗词歌赋中,最喜欢宋词,尤其对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格外钟情。

嘿,就这么巧,意公子也喜欢苏轼。怀着碰撞出火花,与心戚戚焉的热望,看了两段视频后,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滋味,丢下一句,切,这都神马呀,果断取关。

尽管后台仍不屈不挠滴推送,我一律忽略,终于获得不再谋此公子面的清静。

网上持续火热的当红网红,当属小董同学。

他初为天下识时,感叹农家子弟成才不易,曾欣喜地写过三篇文章,为年轻人鼓与呼。

该同学津津乐道的他推销书籍天花板的那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曾看不过不止一次。

那本书最深刻也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一些弱小的原住民族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被挤压直至族群文化消亡的悲伤。

书的前半部分描写的越美好,后面族群在环境变化中被挤压到无处安放的伤痛就越让人唏嘘。

这样的故事,在小董同学的多次叙述中,就轻飘飘地简化成了,晨雾中萨满起舞,麋鹿逐苔藓而生存等等几个片段。

最关键的是,每一次叙述的内容几乎不差毫厘,感觉除了那几句再多说几个细节就是剧透。

这就让人呵呵了。

真正读过一本好书的人,如果想交流,想推荐给别人,每一次交流的内容肯定都会不一样。有时候是一段印象深刻的话语,有时候是感人肺腑的情结,有的时候,是书中几个鲜活的人物命运等等。

而那样的,普通复读机一般次次都一样的重复,给人的强烈感觉就是,他压根儿就没读过那本书。也许,他只是看过内容简介,或者是只看过那种几分钟读一本书的所谓“精读”片段。

有了这种感觉,又取关一个网红。

突然想起几十年前,职业生涯初始时常见到柜台上那些点钞技术能手,最佩服他们的不只是速度,还有识别假钞的能力。

其实,那时候检验假钞的技能训练,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员工不断点真钞,手上过的一直是真的,遇到假的一下就能辨别出来。

这个办法推广开来就是,多看经典,看多了自然就能识别那些在短视频中表演学识的所谓网红,也就不再在刷短视频中浪费时间了。

来源:云卷云舒中的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