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儒家最核心的理念,是独立自主,不被世俗牵绊。

这与普通人的观感正相反。大多数人觉得,儒家就是三纲五常、封建礼教,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身份阶级的红线,否则是大逆不道。

但实际上,儒家最在意由内到外的喜悦、自在,讲为己,不讲为人。《论语》开篇就是悦、乐、不愠,如果是一个提倡压抑、赞成身份固化的学派,怎么高兴的起来,怎么能不生气。

儒家讲究喜悦、自在,但现实却很现实,没有那么多让人高兴快乐的事,反倒是头疼事一大堆,麻烦事不间断。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得自由快乐?

逃避,是一个好办法。可以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把头埋进沙堆里。用诗和远方,磨灭掉纷纭人事。但这不是一个根本办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复制的方式。

不脱离现实,又能不被现实围困,从精神上突破,也许也是一条路子。修仙、悟道,长生久视,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再麻烦的烂摊子也有结束的一天。但这也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的洒脱。

尘世中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呆在现实中,硬着头皮熬。

儒家的受众,就是这些人。

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便是在面对现实的前提下,如何应对现实。而真正的儒家,是将现实应对的很好,不论前面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他都没挂。

儒家发展的高峰,宋朝儒家,便是在阐述如何做到“他都没挂”。这就是所谓的功夫。

程朱派,是功夫体系最完整的一派。

这门功夫,并非讲给天赋异禀的卓荦英才,而是讲给普通的“学者”——所谓学者,就是愿意学习这门学问的人。

因此,它的入门门槛非常低,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精神创造。

这个门槛我认为有三步:

第一,要先有控制情绪的训练,去掉飞扬浮躁之气,这是能够进学的前提。程朱派讲的“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以至于礼法中的走路、穿衣、吃饭、交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掌控情绪的体现。礼,更侧重修养的一面,而非阶级的载台。

第二,从自身出发的学习与长进,明事理,具备处事能力。这方面的积累,从读书开始。在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场景时,看别人怎么做,别人的总结,是最好的锻炼。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积累的出发点是基于自己的真实认知。

第三,有了一定基础和能力,就要在更大的场景中修行、升级,也就是格物致知,面对、遭遇任何事物,都有应对之法,在应对之中持续成长,独当一面,乃至有所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大学”之学,我称之为“进学的第三阶段”。此项学问可持续终生,不断进益。

我以为这就是程朱派儒家进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三个步骤。

以下是关于朱熹“入手处”与“学问三阶段”的读书笔记,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1、朱子的格物之学重在实际

朱子答朱子绎云:

(大学)紧要是格物两字,却未曾说着下手处。故学者之读此而不得其要者,类如数遗弃之齿而求有获,亦没世穷年而无得矣。须著精神,领略个大体规模,便寻个的当下手处,著实用功,始时会读大学也。

按,所谓“类如数遗弃之齿而求有获”,齿者,年岁也,此言荒废时间却想获得学问成果,所以说是“没世穷年而无得”。所谓“寻个的当下手处”,的,准确也;当,恰当也。的当,即准确恰当之义,此言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准确恰当的着手点。

朱子言“格物”是大学的紧要处,但却“未曾说着下手处”,指的应该是《大学》“格物致知”两章的传文失传,所以在“格物”这一节,并没有清晰的指示。

实际上,朱子已经结合二程之说与自己的体会补足了“格物、致知”的传文。“格物”一节因此也有了一定的门径。难道在写答朱子绎这封信时,还没有将“格物致知”的传文定稿?

朱子强调“格物”是紧要,正是其论学的一大要点。朱子之学最忌空虚,必要从实际可把握处入手,“格物”之旨,则是对于实际事物的接应、感触,与之互动。此外朱子还强调日用功夫积累涵养,虽说的是“涵养”,实际也是不摈斥眼前事物,就其实际,或涵养、或积累,同样是“格物”义之范围。

朱子复强调“敬义夹持、内外兼治”,同样与“格物”精神有关。敬者,主一无适,不为外界牵扯,逐物不止。义者,宜也,处事接物之恰到好处也。都是与外界沟通联系,而非屏蔽、枯槁。此朱子学“格物”大义不可忽视之所在。

此处言,“领略个大体规模”,“便寻个的当下手处”,便是希望其人能够从实际事物上入手,做实在学问,而非仅空谈。

所以,“格物”之学,不在于研究多少事物,更不在于无视事务但究其理,而在于是否“的当”,是否著实用功,不曾间断。

2、程朱派的“进学三阶段”

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云:

今人说要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却全然不曾着力,蓋未有能用旬月功夫熟读一人书者。及至见人,泛然发问,临时凑合,不曾举得一两行经传成文,不曾照得一两处首尾相贯。其能言者,不过以私意敷衍立说,与圣贤本义、义理实处,了无干涉,何况望其更能反求诸己,真实见得,真实行得。如此而求师,徒费脚力,不如归家杜门,依老苏法,以二三年为期,正襟危坐,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诗书礼记,程张诸书,分明易晓处,反复读之,更就自己身心上存养玩索,着实行履,有个入处,方好求师,证其所得,而订其谬误,是所谓就有道而正焉者,而学之成也可冀矣。如期不然,未见其可。

3、朱子答黄直卿有云:

以此知人之学所以不进,只缘从初无入处,不见其有可嗜之味,而所以无入处。又只是不肯虚心逊志,耐烦理会,更无他病也。

按,两处所说“入处”,即所谓“下手处”。“不见可嗜之味所以无入处”正与“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诗、书、礼记、程张诸书,分明易晓处,反复读之,更就自己身心上存养玩索,着实行履”互为注脚。

知道学之味“可嗜”,不因别的,正因“就自己身心”,是从自己切实体会感触处出发,所以能识其中味。

而所谓“入处”,也便是从自身感触入手,逐一感知义理之为物也。所谓“虚心逊志,耐烦理会”,则是小学功夫,血气抑制,不为情绪俘虏,其“答孙仁甫”论“英气”之说中已言及之。都是只是初学者的关键法门。

曰:

一为言行举止方面的消磨飞扬倔强之气,即洒扫应对进退中节始终的小学功夫;无小学功夫则日常居敬涵养,容貌词气举止能端庄稳重,此可谓进学之准备,亦是进学之第一阶段

一为就身心切实处读书,反复研读着实行履,即读书识理,朱子与魏应仲、孙仁甫、高国楹、论语课会说等,皆是详言如何读书识理之说。此可谓进学之第二阶段

由此而进至大学,格物致知以穷理。所谓“格物”,程子谓,格,至也,物,事也。格物即是应事。乃是有一定修养(非血气飞扬倔强之态)且知义理大概(读书)之后,而进入到成人社会,随时应对新生事机之谓。由格物、致知而穷理,而再次回向自身,以渐求诚意正心修身,也就是朱子所说“反求诸己,真实见得,真实行得”之谓,此可谓进学之第三阶段

此为余近来反复阅读朱子之论而感悟之新知,由此而知夫道学之门径,非只言片语泛泛而说,实有其步骤与举措,步步为营,扎实向前。

否则不论格物、致知,抑或诚意、正心,涵养察识,居敬行义,持守体悟,内外相忘云云,皆是虚文空语,一击即碎。

4、张横渠的以礼教人

谢氏(上蔡)以张子(横渠)正容谨节之学为外面威仪,非礼之本,故其学无传之者。此亦不然。考诸程子之言,则正取其以礼教人,使人有所据守。其所病者,乃在于“清虚一大”之云,使人向别处走耳。谢氏之言,大率未免好高之弊也。

按,谢氏,即谢良佐,上蔡。张子,乃张载,横渠。考诸程子之言,可能指的是伊川。

谢上蔡认为横渠特别强调容貌词气仪容举止的教学方法是舍本逐末,只在追求“外面威仪”,忽略了内在的精神修养,所以认为横渠之学没有生命力。

朱子对这个说法完全不认同,并引伊川为证明,认为横渠用礼义教学没有问题。朱子之说是也。

以礼教人,正与小学功夫、平日涵养意思一致,是通过一些表面的动作规范,抑制血气的不可控,正是所谓“入手处”。

至于“清虚一大”,是以为气不随人物寂灭而寂灭,聚散不止,程子以为这是大轮回,因此不以为然。朱子这里说“使人走向别处”,大概是说,“清虚一大”的理论,让人将理气一分为二,不免支离。至于说上蔡好高,则是说上蔡未能将仪容举止这些初级实际的事在学问中的意义弄清楚。这是上蔡一贯的毛病。

5、读书与“入手处”

朱子云:

世上有难晓底人,便把忠信与说,又教如何理会也。须且教读书,渐渐压伏这个身心教定,方可与说。

按,据此可知,读书所起的作用正是“压伏身心教定”,与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居敬涵养本原等意思一致,也正是入手处所在。此外,忠信虽是好词,但还是抽象概念,不可把捉,也就是“好高”的所在。抽象并非学问的起点。

附录读书的功夫

1、读书的作用和读书的方法

朱子答张敬夫有云:

大率学者须更令广读经史,乃有可据之地,然又非先识得一个义理蹊径,则亦不能读,正惟此处为难耳。

按,广读经史,其实是格物致知(穷理)阶段的事。但当可以广读经史进入穷理之后,“格、致”本身亦能反哺涵养持守(识得一个义理蹊径,与小学、涵养等同义,也是入手处、定本、本领之义),是互为促进。

又可知,读书,同样是“压伏身心”的手段(可据之地,正是能够持守,不为气类主宰)。

朱子与魏应仲善书云:

逐日早起,依本点礼记、左传各二百字,参以释文,正其音读,俨然端坐,各诵百遍讫。诵孟子三二十遍,熟复玩味讫。看史数板(小字,不过五六),反复数遍。(小字,文词通畅,议论精密处,诵数过为佳。)

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诵之宜舒缓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须端庄正坐,如对圣贤,则心定而义理易究。不可贪多务广,涉猎卤莽,才看过了,便谓已通。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理会。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资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

又置簿记逐日所诵说起止,以俟归日稽考。起居坐立,务要端庄,不可倾倚,恐至昏怠。出入步趋,务要凝重,不可票轻,以害德性。以谦逊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须谨饬,无故不须出入。少说闲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恐分精力。早晚频自点检所习之业,每旬休日,将一旬内书温习数过,勿令心少有放佚,则自然渐近道理,讲习易明矣。

按,此为朱子详说之读书进学之法。正是代替小学功夫的具体指示。同时,此法也是所谓格物穷理的具体实践,与朱子一项理解的读书与涵养理念一致。

2、如何提升处事能力

朱子答高国楹有云:

所喻不能处事,乃学者之通病。然欲别求方法,力与之竞,转成纷扰,而卒无可胜之理。不若虚心读书观理,收拾念虑,使之专一长久,则自然精明,而此病可除矣。但读书亦有次第,且取其切于身心者读之,若经理世务,商略古今,窃恐今日力量未易遽及,且少缓之,亦未为失也。

按,处事,即应对日常事务的能力。别求具备处事能力的方法,可能是面对事情时,不迎面而上,而有其他技巧,如延期、借势、避重就轻等,或可以平抑一时,而终究成为纷扰,反而更加曲折繁琐。

以朱子的见解,提升处事能力,唯一路径在于洞察义理,能看透事情,迅速洞悉,从而有契合的入手办法。他之所以说“虚心读书观理”,其要在于“观理”,通过虚心读书而揣摸清楚事理而已,与他一贯主张的穷理、格物致知、敬义夹持、持守等工夫并没有两样。

所谓“专一长久”,实是一种专注的能力,不被其他因素干扰而失去焦点,随波逐流,迷失自己,能够长时间将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目标事情上。

这种“专一长久”的缺失,也是今日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大弊病。不是因为信息娱乐充耳塞目,才不能专一长久,而是需要明理识势,通过专一长久而抵御信息与娱乐。

因为世界繁华,不是今日始然,历来都有牵引人心情血脉的浮华之物,纵使今天的海量信息消失,无穷娱乐散尽,也还会有别的牵引人心之物出现。由此而言,牛津词典选出的2024年度词汇BrainRot(脑腐)是从消极角度的理解,而不是理学应有的态度。自然,也不是朱子所认可的角度。

朱子此书实为处事能力不足的人而言。

念虑纷繁、无法专一长久的人,而有雄心壮志,希望也去经理世务、商略古今,或者在实际日用生活中,大放异彩,多半是比较难办到的。

这是因为客观的能力不足,而非志向有误。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不先从自身入手,克服一些关键弊病,然后可以从事世务。

我从大学开始,关注点便在自己身上,这么多年来,时常动摇,以为不能不兼顾世俗,或者屈己从人,或者曲意迎合,而并没有得到满意安心的结果。

这是因为,自己无能力经理世务商略古今,解决之道,只有将经理商略放后,先专一于切于身心之事,将念虑杂从先改变,能够自主,才有可能做别的事。

3、做事的方法

语泉州赵公曰:

“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要之,无事不要理会,无书不要读。若不读这一件书,便阙了这一件道理;不理会这一事,便阙这一事道理。要他底,须着些精彩方得,然泛泛做又不得。故程先生教人以敬为本,然后心定理明。孔子言「出门如见大宾」云云,也是散说要人敬。但敬便是个关聚底道理,非专是闭目静坐,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然后为敬。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尝谓「敬」字似甚字?恰似个「畏」字相似。”(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以读书而识义理是朱子的一贯主张。

并非说义理都在书中,而是视读书为体验义理的一种途径。所以,除了读书之外,理解义理还要“无事不理会”。

所谓“须着些精彩方得”,是说在读书、理会事物方面,需要精神,而不是昏昏略过。所谓“然泛泛做又不得”,是说,虽然需要无事不理会,但也不是无头绪无拣别地随意应付,泛泛,正是精彩的反义词。

所以说,“以敬为本,心定理明”,要专一于事物上,警醒着理会,不是昏聩地理会。“敬是个关聚底道理”,关聚,即收敛警醒,关则不放佚,聚,则汇精神,正是主一无適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地枯坐空虚。

类似意思朱子所说很多,如,先生谓郑光弼子直曰:“书虽是古人书,今日读之,所以蓄自家之德。却不是欲这边读得些子,便搬出做那边用。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公今却是读得一书,便做得许多文字,驰骋跳踯,心都不在里面。如此读书,终不干自家事。”(语类卷一百二十)也是心定而从书中识自家义理。(完)

来源:胡侃文字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20,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