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囚笼:当代中国人的手机依赖与精神突围
繁体先看一则报道:
根据QuestMobile《2025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达12.67亿,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7.97小时,同比增幅达7.8%这意味着,除去睡眠时间,中国人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消耗在手机上。短视频应用成为最大时间黑洞,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6分钟,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使用时长更追平即时通讯,达101分钟。
你就说可怕不?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乡愁已经不再是一张“邮票”,思念只需要点击发送键,就能顷刻间到达他(她)的彼岸。移动通讯极大提高了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效率,我的祝福可以向光一样飞越万水千山来到你的心田,手机让我们的沟通不再有“距离”,但是手机却是你我之间最遥远“距离”。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在每天疲于为了生活奔波的间隙,在上班的路上,在狭小的厕所里,在疲惫的躺到床上至睡觉前,都会不自觉的掏出了手机,似乎是要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来弥补一天当中期待而又缺失的“娱乐”,这就是人们说的低头族。
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手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手机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便捷的纯粹的“多巴胺”;
二是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寻找更加快捷的刺激和娱乐;
三是手机提供的娱乐廉价而“无风险”。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我们需要一种娱乐能在短时间里随时随地快速给到精神上的刺激,而大数据的发展对个人喜好的推送又更加精准,手机的“快餐式娱乐”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然而在电信诈骗让人防不胜防的当下,我为什么又说手机提供的娱乐是“无风险”的呢?我这里“无风险”的参考对象并不是指电信诈骗之类,而是特指那些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通过自己经营而获得的快乐,那些来自现实的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平静的心态去发现的,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付出去经营的快乐。他可以是来自人际交往,来自事业工作的成就,来自寄情山水花草手工音乐等一切能升华情感的东西。
当然这的快乐是有成本有风险的,是麻烦的,不能随时想都有的,所以过度沉迷于手机快捷、廉价、“无风险”娱乐的背后,是对现实的逃避。人们常说的“我与你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的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即便我们并没有去执着的沉迷于手机,但有时我们依然感觉人与人的距离更远了。我认为人们是太依赖手机了,或者说是太高估了手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这里就要说到电子信息的局限性,至少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是无法改变的,他所能传递的信息太少。
即便是拥有5G技术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能有效传达的信息依然少的可怜,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反驳了,当今的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微信,还可以进行实时视频通话,怎么能说少呢?这里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对比。
第一种情况是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在这种场景下会是什么样呢?首先我们会处在同一个时空里,我们看着一样的晚霞,吹着一样的晚风,我感觉到彼此之间的距离很近,我能听见见你的碎花裙子在风中摆动的声音,闻到你身上淡淡的香水味,感受到你手心的温暖,感受到此刻彼此的距离。第二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手机交流,我们将彼此的交流进行高度简化以便通过文字进行转达,有时甚至精简为一个表情个符号,除此之外都是我自己无尽的想象。
人与人之间很难真切的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即便是进行视屏通话有时也难以让交流的双方产生共情。现在通讯技术省略的那部分,或者说是难以转达的那一部分,恰恰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感情传递的关键信息。相对于面对面交谈而言,文字所能传达的信息不足其百分之一。
通常情况下除了语言本身外,正在交谈的两个人的站位方式、面向的角度、脚尖的朝向、手提包放的位置等等信息都包含两人对彼此间距离的把握,是我们判断彼此之间距离是否过近需要喘口气还,是大家可以彼此更近一步的重要依据。总之面对面的交流是比手机交流更容易产生共情,更容易拉进彼此的距离。
相反的话彼此可能很难感受到对方微妙的情感,或者感受不深。
我们国人还是应该先静下心来多在实践中去寻找乐趣,不能太急躁,过度消费快餐娱乐反而会让人变得焦虑。
在大都市里看似万人狂欢的背后,是个人的空虚与孤寂。还是应该多一点时间放下手机,多一点时间去陪陪家人和朋友,放下手机多走走多看看。
来源:每天一枚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