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旅游成为文化丧失的加速器
繁体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天地人”为核心。所谓“天地人”,是对天之道的把握,是对自然万物的体悟,是对人的实践的认识。
“天地人”三者里,地,也即对自然万物的体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在中国文化中,人总是以地探索天、以地归纳天、以地佐证天,地是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概念和实体。这些实体表现为大山大河、丛林百草、奇珍异兽,当然还有日出日落、袅袅炊烟、柴门犬吠……正因如此,图腾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中较早产生且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姓氏也多由群族的方位、伴物等所决定,汉字以象形为内涵承托起文明延续。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论说无不以物为喻,极尽天道与人伦。
魏晋南北朝以后,托物言志,或是寄情山水,都是对“地”的深入挖掘。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地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地对人的馈赠,在于为人提供了活动空间,也开启了传统旅游之乐和现代旅游业。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旅行的用处是以真实管理想象。与其想象事物该是什么样子,不如去看看他们本来的样子。”对于人而言,通过旅游可以深化对天地人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感叹天之无尽、地之无穷、人之须臾,留下文章、书法、绘画、碑刻。更有甚者,开山引渠,砍木搭厅,实现了天地自然与人文的交映。没有这些行为,现代旅游业就丧失了启动的根源。毕竟“好古”是长期以来人们探寻名山大川的重要动力,“好古”也实现了人们对“古”的改造,形成了现代人视野里新的“古”。所以,旅游本质上应当就是一种文化表现。现在,我们将文化和旅游关联起来,本质还是“好古”逻辑,期望通过与古代文化形成勾连,更好古为今用、促进提升。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总是会唱些“反调”。现代旅游业归根结底是一种产业,在经济效益导向下,服务成了衡量旅游好坏的重要标准,文化内核必有所退次。
崇祯四年,张岱游览泰山时所作提到,一天内有八九千游客蜂拥而至,而在春季,这个数量可以上涨到两万;乘坐交椅的“团体旅行”可供富裕旅行者消费;还有三个等级的“庆祝套餐”提供给需要庆祝成功登顶的游客,每一等都比下一等更奢侈、更昂贵;在泰山附近的镇上还有几个巨大的旅店,每个旅店都有二十多个厨房,上百的仆人、戏曲演员和大批的妓女……纵情享乐时,哪管身处文化中?放在现在,一个景区,让人拾级无尽、攀爬险峰,却难有公厕、超市;另一个景区,观光车助人不费力气游山玩水。如何抉择其实显而易见。
现代旅游业中的过度服务化,实际上破坏了自然与人文的传播。已无“蜀道难”,自然无法勾起人们对于壮丽景色的感叹,也难以联系到人生的境遇了。“古”上加“古”就破灭了。“景区”概念的出现和实行,使得管理实体凌驾景色实体至上,以管理为导向的景区“围栏”机制,也破坏了文化。一道围栏就将极致景色圈禁其中,硬生生打断了人在自然中的空间转移。买了门票,进了大门,才能感受天地人精华。一切都是全国统一、翻新如新。上车就睡觉,进了景区才下车,《桃花源记》中最为精彩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全在幽会周公中度过,自然景色的变化之妙,尽数丧失,感受一处文化,全靠人脑中与所生活之地作对比。
同时,对旅游时间的管理也破坏了文化。
纵情山水、缅怀古人,被30分钟、1小时、2小时的行程计划切得粉碎。半个小时的讲解,囫囵吞枣;1个小时的讲解,满嘴胡编。文旅之中,哪里还有文化?媒介的发展,也加速了旅游中文化的丧失。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影像技术的发展,让以文章忘怀山水变成了以镜头拍下山水。我不否认文化的形态是多元的、载体是多样的,但是文化的核心应当是相对稳定的。西晋石崇在为记录欢聚金谷园所作的《金谷诗序》中写道:“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将“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视为文化的核心形态。通俗点讲,就是对思想认识的感受与传承。“我在XX很想你”,已经有许多人发表了不满之词。景区里全是举起的手机、相机,对于光影的极致把握,不知道在拍什么反正拍了也不会看,比个“剪刀手”打卡……正是在这些试图以简单媒介化与自然建立关联的动作中,文化全然退却。
“文化”在文化和旅游中的丧失,才是最致命的。
现在有一种现象不得不重视:以文化为噱头,但是却因人的不在意或者无能,在旅游中传播了错误内容,扼杀了文化的正常传播。比如,一些地方建造大批仿古建筑,吸引汉服打卡,但是统一的发饰、统一面妆、统一的手持物件,所穿汉服既不符合传统服饰特点,也与城市代表性文化毫不相干。这种算是文化和旅游吗?表面上看似是,内里其实已经把传播文化的脉络割断了。
有的地方不把文化建立在真实、客观、科学上,宁肯去争抢文学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故里”头衔,也不愿去还原普及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文化;宁肯把没有现实依据、只代表民间美好愿望的神话传说强加在一些年龄尚不及“不惑之年”的新建筑上,也不愿踏踏实实的在地上挖下几铲探个究竟;文创的生产脱离了文化传播逻辑,单靠朴素的“好看”与饥饿营销“出圈”,消费者买回去也不知道文创的本体是甚、内涵是何。此类种种,就是文化在旅游中的丧失。
今天我们谈文化和旅游,要做好二者之间的区分。文化就是文化,旅游就是旅游。倘若非要提“文化和旅游”,那么我们必须沉住气、静下心,首先认认真真地学文化、懂文化、爱文化,把文化保护好、研究好、阐释好,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想方设法把旅游放进文化里,而不是把文化硬塞进旅游里。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旅游不过是一种形式,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文化,搞不清楚文化和旅游到底怎样结合才不负文化之名,那么,旅游必然要成为文化丧失的加速器。
来源:谁当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