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释永信的采访,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没文化的和尚
繁体释永信,很多年前看他面相,就觉得不像是一个得道高僧,像一个酒肉和尚。那时还感叹,怎么我国最有名的寺院,最该受万人敬仰的方丈是这个模样。俗话说,相由心生,这还是有些道理的。
最近看了一个早期对释永信的采访视频,觉得这真是一个没文化的和尚,说出来的话重复又啰嗦,没有内涵也没有新意和一个普通的路人没啥区别。
采访内容如下:
问:比如说有些传闻说你外边有很多钱,哪里哪里有别墅。甚至更离谱的说您还有还有老婆孩子,这这些当然我们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您愿不愿意借这个平台来就这一系列的传闻来做一个回应?
答:要有问题早都成问题了。
问:就您觉得这都不是都是谣言。
答:都说了有问题早都成问题了。这个不用再再细说了。
问:你看我做媒体,我都不知道您的每年收入多少,然后大概是哪一类的收入。
答:呃,因为媒体这么,少林寺的收入被媒体披露的基本是公开的。
问:但是既然这样的话,你有没有考虑其实公开一个账目,因为某个程度其实也可以消除很多一些传闻啊啊甚至谣言啊,那不是更好一个做法嘛。
答:他还我们不是独立的,我们还考虑佛教界,兄弟宗教,还考虑呃——很多很多因素哦,就我们不是独立的,不是真空的,很多做法我们还还得呃,还还在考虑周边的事情。
问:因为很多人关心您是公众人物嘛,他会说,好比说假如一天24小时,您花多少时间来啊参佛啊、念经啊,那其他的特别公务又要要花多少时间?
答:嗯,出家人我们呃每每天的言行举止,每天的生活都是修行,都是在都是在悟道。呃,这是在工作过程中呃,我们我们在工作过过过程中呃来修心来修心呃呃也是一种功夫,
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是说,坐下来念经才是修心。您说在其他的工作当中,也是一种修行的一种方式或者过程,是吗?
答:是啊,那这个那么我们日常生活,我们的工作过程都是一种修行,都是一种修炼。呃,这是呃中国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个传统。希望呃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呃,人们更加幸福。
还看到一个知名网友对释永信的评价,说是几年前有幸和释永信面对面聊天,问了他一个问题,释永信的回答让人很少失望,尽显笨拙和木讷。
我问释永信,“佛有金刚怒目,也有菩萨低眉,可是何时怒目,何时低眉”。他咕噜咕噜说了一堆不相干的话,让我更加鄙夷了。
2015年时我已经被全网风沙,但电视台的限制相对滞后,所以路金波邀我参加一个关于文学的节目,去的嘉宾有蔡崇达、蒋方舟、我,还请来一帮艺人比如柯蓝女士、吴樾、胡彦斌,大家就是去各地文化名胜走走聊聊,还弄点唐诗宋词知识竞赛什么的。有一天河南卫视忽然把节目地点放在少林寺,我打趣“释永信有文化吗”。大家并不确定。
但释永信很有商业头脑,对电视台一路绿灯,甚至邀请我们一帮人去密室体验禅修,就是在非常封闭的一处大屋子里打坐,看屋子中央的僧人们奔跑转圈,做各种仪式。我快睡着了。
后来就是对聊,有了开头那段对话。
其实“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是很基础的问题,最早见于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佛有金刚怒目,亦有菩萨低眉,盖显威也,非嗔也。”意思是佛的形象不同,用威严宝相对恶进行震慑,用“低眉”彰显慈爱悲悯。也就是说,佛对不同的人和事处理起来自有法度,而不是一味忍让。但是,“怒目”并非恶本身,而是威严。
释永信方丈哪怕用上面这入门级的回答对我解释一下也好,并没有,他嘟嘟囔囔说了些废话,大意是这世界要和谐共处。
这样的水平,能在佛教家把持这么多年,的确值得深思。有人说,中国的佛教,早已商业化,和尚只是一种职业,僧衣也只是职业服装脱下僧衣,和俗人没什么区别。
来源:黑板与咖啡